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整体研习
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诗意的探寻”。本单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七首:现实主义《诗经》中的《氓》和浪漫主义《楚辞》中的《离骚》(节选)、中国古典叙事诗的代表《孔雀东南飞》、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蜀相》、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和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的《扬州慢》。这些诗歌文化意蕴丰厚,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单元任务】
本单元的四个研习任务,都与“诗意的探寻”这一人文主题有紧密的联系,形成有机关联的整体。
任务一聚焦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要求学生在诵读、欣赏本单元诗作的同时,结合过去所学,联系当下生活,思考古诗词在当下的意义。
任务二聚焦本单元两首侧重叙事的诗作,要求学生梳理诗中的故事,比较异同,体会其艺术特点,意在让学生由此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叙事风格有一个适当的把握。
任务三聚焦诗歌的鉴赏方法,提示学生从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等角度人手,探究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进而欣赏其艺术魅力。
任务四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就课内或课外的一首作品写鉴赏文章,并全班合作,编辑成集,作为古典诗歌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素养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不同诗歌的诵读、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并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见解。
2.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体会古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认识不同时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及文化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本单元诗歌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比较不同诗歌的异同、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价值意义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梳理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当代的价值。
【情境任务】
学校将举办一场古典诗歌文化节,要求同学们深入研读本单元的诗歌,或拓展阅读教材中所给的古代诗词,并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
【单元规划】
研习任务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任务
认知:
整体感知
感悟诗意
第1课时
单元导读
魅力与未来,穿越千年韵律
探究:
比较阅读
探寻诗意
第2课时
《氓》《离骚》
弃妇与逐臣,最是深情难诉
第3课时
《氓》《孔雀东南飞》
爱情与现实,深情尽归风雨
第4课时
《离骚》《蜀道难》
含蓄与恣肆,共享灵魂浪漫
第5课时
《蜀道难》《蜀相》
飘逸与沉郁,丹心皆系天下
第6课时
《望海潮》《扬州慢》
繁华与寥落,狂悲共显担当
第7课时
专题研习
现实与理想,人生自有诗意
迁移:
表达交流
传承诗意
第8~9课时
单元写作
鉴赏与写作,赓续诗词文脉
【预习任务】
1.复习《诗经》《楚辞》相关文化常识;
2.为本单元诗歌划分朗读节奏,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
3.查阅资料,了解诗歌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4.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大意,标出重要文言词句。
【学习过程】
壹
单元导读
魅力与未来,穿越千年韵律
学习活动一:扣响回忆,掌握常识。
学生活动1:结合旧知,梳理本单元所选7首诗歌所属时代、时代典型文、诗歌形式及风格。
课文
时代
时代典型文学
诗歌形式
字数
诗歌风格
《氓》
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
诗歌
四言诗
4
现实主义
《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
楚辞
骚体诗
7
浪漫主义
《孔雀东南
并序》
汉末
赋、乐府诗
乐府五言
诗
5
现实主义
《蜀道难》
唐代
诗歌
杂言诗
4/5/7
浪漫主义
《蜀相》
唐代
诗歌
七言律诗
7
现实主义
《望海潮》
北宋
词
词(长调)
长短不一
豪放词
《扬州慢》
南宋
词
词(长调)
长短不一
非传统婉约词
学习活动二:阅读诗歌,概括内容
学生活动2: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简要概括诗歌内容并确定诗歌的内容题材。
课文
内容概括
内容题材
先秦
诗歌
《氓》
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
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
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弃妇叙事诗
《离骚》
(节选)
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
高远理想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