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觉验光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视力检查的一般注意事项 照明:最好采用人工照明,用2支20W的日光灯,光源均匀分布验光室内,注意不能直接照射到被检眼;近视力检查时,光线要充足。 检查距离:远用一般为5米(也有6米或20英尺),如用反射光路则为2米5;近用为33~40cm。 视力表高度:一般可将视力表1.0行距地面1.3—1.5米高;采用反射光路时,1.0行应位于中等身高被检者的头顶上。 选择合适被检者瞳距的试镜架,试镜片中最高度数镜片应插于试镜架后顶距离,依次类推。 二、针孔片检查法 通常使用直径为1mm的黑色针孔片。 1,作用:鉴别屈光不正和屈光介质病变、眼底病变;初步判别屈光不正的性质 2,原理:针孔片阻止周围光线的干扰,使瞳孔成人工的缩小,消除眼屈光系统中周边部分的光学作用(球面像差),克服部分散光,并可增加所观察外界物体的景深。 二、针孔片检查法 3,方法: (1)鉴别屈光不正和屈光介质病变、眼底病变 单眼进行检查,针孔片对准被检眼瞳孔中心观察远处视力表,如视力提高(注意:不是更亮),清晰度增加,说明该眼存在未被矫正的屈光不正;如视力不变甚至下降,说明可能被检眼存在病变,不属于验光范围。 (2)初步判别屈光不正的性质 通过轻轻晃动针孔片观察远处物体,如所见物象为逆动,该眼为远视状态;如所见物象为顺动,该眼为近视;正视眼所见物象为不动或轻微顺动。 三、裂隙片法 通常使用裂隙片为长20mm*宽1mm。 1,原理:利用裂隙阻挡裂隙方向以外的光线。如有散光,当裂隙方向与散光光轴一致时,由于阻挡了由散光(一般为规则散光,力轴垂直)造成的弥散光,此位上的视力最好。 三、裂隙片法 2,方法: 单眼进行检查,裂隙片装入试镜架,在被检眼前慢慢旋转裂隙片观察远视力表,如旋转一周,视力没有变化,说明没有散光;如裂隙片旋转到某个方向时,视力明显有所提高,而旋转至另一个方向(规则散光为垂直向)时,视力最模糊,说明该眼有散光。 如有散光,分别在旋转最清晰方向和最模糊方向上加球镜片,直至该方向上视力达到最佳,记下两方向上所加球镜度数,进行换算确定散光光度和光轴。 三、裂隙片法 3,换算方法: 球镜——最清晰方向所加球镜度数 柱镜——最模糊方向所加球镜减去最清晰方向所加球镜(两者之差) 光轴——随最清晰方向(散光度小者) 4,注意:一律用球镜试片;可检查不规则散光;准确度不够,需要用其他方法(交叉圆柱镜)来校验。 四、雾视法 1,原理:用一高度正球镜(+3.00DS左右)加在被检者眼前,近视低矫,远视高矫,形成人工近视,焦点前移,使睫状肌松弛,放松调节。 作用:适用于远视远散患者和假性近视的验光;适合因患眼病不能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或对麻痹剂过敏的患者; 四、雾视法 方法: 通过客观验光法确定患者的大致光度,将此光度作为试镜片加在患者眼前,在此基础上双眼同时加雾视片(如+3.00DS),使患者远视力降至0.1-0.3左右(注:不能低于0.1),嘱咐患者注视远处视力表,10-15分钟后,调节逐渐放松,开始验光。 先右后左,逐渐减少正球镜度,初次可减+0.50DS,而后以+0.25DS一级级递减,视力增至0.6左右,可进行散光检查(散光表,用法在后文),散光检查做完后,进一步减少正球镜度,直至MPMVA(最佳视力的最正镜度)。 四、雾视法 注意事项: 镜片的更换:要防止瞬间调节的恢复。 递减法:先添加低度的正球镜片,再撤原雾视片。 递增法:原雾视片不撤,直接添加负球镜片,从—0.50DS开始,逐渐增加。 建议使用递增法。 该法不适用于估计有近视或近散的患者。 五、红绿片法 前提:配备红绿对比视标,如无,可使用镜片箱内红绿片。 五、红绿片法 五、红绿片法 原理:色像差。不同波长的有色光会聚于人眼视网膜前后不同位置。 以正视眼为例:光波为555nm的黄光成像于视网膜上; 光波为610nm的红光成像于视网膜后; 光波为500nm的绿光成像于视网膜前。 如为近视,由于眼轴较正视眼长,红光更为接近,故对红光较敏感; 如为远视,由于眼轴较正视眼短,绿光更为接近,故对绿光较敏感。 五、红绿片法 作用:球镜精调(±0.75DS),确定视网膜最小弥散圈的位置。 方法: 先单眼进行,再双眼进行此项检查。 先绿后红(避免调节),询问被检者对比视标清晰度: 如主诉红绿内的视标同等清楚或同等模糊,球镜精调完成,最小弥散圈成像于视网膜上; 如主诉红色内的视标清晰,说明近视不足或远视过矫,需要增加负球镜或减少正球镜;直至红绿等清或等模糊; 如主诉绿色内的视标清晰,说明远视不足或近视过矫,需要增加正球镜或减少负球镜;直至红绿等清或等模糊; 六、散光表法 原理:根据规则散光眼辩识物体的特征设计,规则散光眼的光轴总是和焦线成垂直(力轴垂直),即散光轴于观察清晰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