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原子核与粒子物理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U分离技术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技术,一个U原子可以提供2.5中子,可以维持链式反应! 引力约束聚变 磁约束聚变 超过万度以上的气体是不能用任何材料所构成的容器约束。具有闭合磁力线的磁场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设计 “磁笼” 成为难点 。70年代,苏联科学家发明的“托克马克”方案逐渐显示出优点,成为聚变能研究的主流途径。 托克马克装置又称环流器, 磁笼由环形封闭磁场组成。 核武器 原子弹: 用235U或239Pu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利用炸药实现临界状态。 氢弹:用氘、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制成核武器。氢弹没有填料的限制 反应堆 核能利用 苏美50年代,英法60年代。中国晚四十年起步,1991年12月浙江秦山核电站发电。 据1995年资料显示,我国核能利用占总能比(1.3%)远低于法国(75%),日本(36%),韩国(30%),台湾(31%),甚至低于印度。2005年,我国核电不到(2%)。据估计,2050年我国能源需求将达到相当50亿吨煤标准,而目前我国年耗15亿吨煤,水资源不到2亿吨煤,缺口极大。 在所有的核聚变反应中,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相对比较易于实现。 氘在海水中储量极为丰富,一公升海水里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可释放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有人估计若把海水中的氘都提出来,可用几百亿年。 聚变能具有资源无限,不污染环境,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优点,是人类未来能源。人类已经能控制和利用核裂变能,但由于很难将两个带正电的核靠近产生聚变反应,控制和利用核聚变能则需要历经更长的、非常艰苦的研发历程。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计划 ITER总投资50亿美元(1998年值),欧盟贡献46%,美、日、俄、中、韩、印各贡献约9%,计划35年,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又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 。 1985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在日内瓦 峰会上倡议由美、苏、欧、日共同启动ITER计划 。 1998年,美国出于政治原因宣布退出ITER计划,欧、日、俄 三方则继续坚持合作 2001年完成ITER工程设计。 2002年,欧、日、俄表示欢迎中国与美国参加ITER计划。 2003年1月初中国宣布参加, 1月末美国宣布重新返计划。 2005年韩国加入,同年6月,六方一致同意把ITER建在法国核技术研究中心Cadarache。 2006年印度加入。 ITER计划集成了当今国际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国际上对ITER计划的主流看法是:建造和运行ITER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已经具备,成功的把握较大,预期本世纪中叶可实现聚变能商业化。 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发现黑哥 2011年全球科学界发生两件大事 ? 第一件,中微子被发现有超光速的迹象。动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础,百年来的物理学可能要重写。 第二件,黑格斯(higgs)粒子被发现有存在的迹象。 黑格斯粒子也被叫“上帝粒子”,叫法源于一位诺奖(1988)得主莱德曼写的高能物理科普读物《上帝粒子》。名字有终极的意思,即粒子物理能发现的最后一个粒子。 所谓 higgs 机制是指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时,整体对称性自发破缺产生的零质量标量粒子被矢量场吃掉,使原本是零质量的矢量场在破缺后得到质量,这些是在相对论量子场论框架下做的。 希格斯粒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是至今尚未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 标准模型是当今粒子物理学的主流理论,它是描述强作用力、弱作用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它没有描述重力。 当1995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宣布发现了顶夸克时,标准模型所预言的61个基本粒子中的60个都已经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与验证,看上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索已经到达了它的尾声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发现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组宣布,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有望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中微子振荡实际上是不同中微子之间的转换,称为“味振荡”(flavor oscillat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