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各论-2--尹飞飞--2015110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Retrovirus 慢病毒亚属: 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HIV-1,2 逆转录病毒属: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 逆转录病毒的特性 有包膜,球形,80~120nm +ssRNA二聚体 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 复制通过DNA中间体,并与细胞染色体整合 具有编码gag、pol和env基因 细胞受体决定组织嗜性 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HIV感染全球流行情况 1959年,世界上第一例后来被确证HIV感染者刚果籍男子死亡。 1981~1982年,美国CDC首次报道了同性恋人群中爆发卡氏肺囊虫病(PCP)和Kaposi’s肉瘤,这种综合征被命名为AIDS并开始受到关注。1981年底共152人感染. 1983~1986年,首次分离出淋巴腺病相关性病毒,1986年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983年感染者13,500人. 至2005年感染人数4030万,新增感染者500万人,31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57万是15岁以下儿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占了64%,使这一地区感染者总数增加到大约2580万,240万人死于艾滋病。 我国第一例爱滋病发现于1985年,目前保守估计爱滋病感染者80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1985年至1988年为传入期 1989年至1995年为增长期 1996年至今为扩散期 HlV主要有两型: HIV-I、HIV-2 两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相差超过40%。世界上的艾滋病大多由HIV-l所致;HIV-2只在西非地区性流行。 HIV可在多种细胞内复制 但以在Mφ、DC、T 细胞内的复制明显,而且对免疫的影响明显,是联合免疫缺陷的基础。 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8:病毒释放感染新的细胞 抵 抗 力 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6℃加热30min可被灭活。但病毒在室温下可保存活力达7d。 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50%乙醚、0.3%H2O2,或0.5%来苏处理5min,对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脑脊液、骨髓、皮肤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AIDS相关综合征 随着HIV大量复制并造成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机体出现低热、盗汗、全身倦怠、慢性腹泻及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逐渐加重。 AIDS的微生物学检查 抗体检测:最常用 糖蛋白gp120抗体、衣壳蛋白P24抗体 筛查:ELISA、快速检测 确认: Western Blot 抗原检测:P24抗原,检出率低. 核酸检测: 检查体内病毒RNA或cDNA,推测病毒载量 病毒分离: AIDS的防治策略 社会行为干预 健康教育和咨询 使用安全套、洁净注射器 毒品替代治疗(如美沙酮替代) 生物学干预——疫苗 疫苗是预防艾滋病的唯一出路。但HIV高度的变异性给疫苗的制备带来困难。 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组合疗法),使用3种或者更多的ARVs。但不能治愈,病人在治疗期间仍具有感染性。 1995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首先提出将两大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为一类,蛋白酶抑制剂为一类)中的2~3种药组合在一起使用,即为“鸡尾酒疗法”,又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HAART),因其与鸡尾酒配制形式相似而得名. 复习题 名词解释:逆转录病毒、HIV、AIDS、gp120 逆转录病毒有何特点? AIDS的传播源与传染途径是什么?致病机理如何? 如何进行AIDS的微生物学检查? ------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虫媒病毒(Arbovirus) 由节肢动物传播 为RNA病毒,有包膜 非分类学概念 乙脑脑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 单正链RNA 有包膜 抗原性稳定 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 致病机制 流行病学 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 猪→蚊→猪的传播环节 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 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伊蚊、按蚊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免疫性: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 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华南地区6~7月,华北地区7~8月,东北地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 临床特点 轻型 体温通常在38~39℃,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多在一周内恢复 中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