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协和医院的课件.ppt

发布:2017-05-27约4.32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Neuroradiology 陆菁菁 M. D.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2004.6.21 本讲座目的 初步了解常用影像技术 对CNS的影像技术选择有一些了解,以有助于今后的临床工作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和异常影像表现留有一感官印象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技术及进展 第二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Part I: imaging technique and prospects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技术及进展 头 颅 平 片 (plain radiography of skull) 头颅平片(正侧位像) 平片(X片) X线有一定穿透力 + 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X线穿过人体后,再使胶片、荧光屏等感光,就形成X线图像 头颅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主要是提示病变存在 观察异物的存在和骨质结构的明显变化 观察颅骨骨折,有学者建议直接行CT 有时可看见颅内钙化,如松果体钙化、肿瘤钙化等 侧位可观察蝶鞍的形态,如扩大提示垂体瘤等,但不扩大也不能排除病变 脑血管造影 (cerebral angiography) 脑血管造影 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原理 最常用的是: 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 最常用的方法:时间减影法(temporal subtraction method) 经导管向血管内快速注入造影剂,在造影剂未到达、峰值和廓清的时间段内连续采集图像10帧(1帧/秒) 取1帧血管内含造影剂的图像减去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蒙片),使骨骼和软组织影像被抵消 获得清晰的血管影像 为什么称Digital? 与原先的光学减影法相对应 所采集的图像都经过数字化处理,使减影更方便、准确 脑血管造影适应征 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 了解脑肿瘤的供血动脉 可同时行介入治疗!----神经介入医生 溶栓 Coil(螺圈)闭塞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 术前栓塞富血管性肿瘤如脑膜瘤 其他 CT (Computed Tomography, 计算机体层扫描) 脑CT CT图像如何形成? 也是X线成像 黑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 每个像素的亮度反映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像素越小、数目越大,图像空间分辨力越高 CT值可定量反映组织密度 单层螺旋CT vs 多层螺旋CT 亚洲第一台16层螺旋CT Sensation 16( Siemens) 扫描快 时间分辨力高 空间分辨力高 后处理工作站功能强大 Let’s have a look! Neuro CT---- CT在CNS的应用 主要依赖于软件功能的更新,余多层螺旋CT没有大的优势 有可能降低造影剂用量 使某些联合扫描计划成为可能 CT平扫 普及,价廉 怀疑急性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若CT已有梗塞征象,则不应系统溶栓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CT 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CTA(CT血管造影) 静脉注射CT造影剂 在合适的时间采集薄层CT 图像 将原始图像进行3D后处理 获得CTA图像 优势(与DSA比较): 立体,直观,易重建 显示钙化和骨质结构 基本无创 Perfusion CT (CT脑灌注) 磁 共 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共振--神经影像学最重要的工具! MRI Nobel Prize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MRI Nobel Prize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曾经称为核磁共振( Nuclear MRI) 采用的是电磁波,没有辐射伤害 为避免误解会产生有害射线,现称磁共振(MRI) 原理复杂。 主要是四个环节: 向稳态的原子核发射射频脉冲 原子核发射信号 梯度磁场进行空间编码 产生不同MR信号的图像 MRI物理学原理简述 MRI tips MRI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技术 可对感兴趣区的解剖和疾病过程“量体裁衣”地进行成像 主要基于3个可变的生物学参数: 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 纵向驰豫恢复时间(T1 relaxation time) 横向驰豫恢复时间(T2 relaxation time) 通过采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和不同的成像参数,获得反映上述生物学参数对比的MR图像,即质子密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