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上科学复习资料.doc

发布:2017-05-23约5.1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1节 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 3种循环方式:1、海上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 3、陆内循环。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 水的组成 ,产生淡蓝色火焰实验结论:水+氧气,说明水是由(水的电解是) 实验装置:漏斗、水槽、氢氧化钠(增加导电性)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 水的浮力 1、(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只跟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V物 当物体与液体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牛,如桥墩、木桩。 5、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ρ物,③悬浮,ρ液= ρ物 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 , 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3)密度计: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称量法)1、 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克为可溶物质;0.01~1克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100% 、 溶液在稀释和浓缩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m浓×A浓%=(m浓+m水)× A稀%。(说明:m浓—浓溶液的质量 m水—水的质量 A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A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m质=m液-m剂 m质=m液× C% (m=ρV)。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根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即:m质前=m质后、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固体)。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的过程。析出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时用)2、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水的净化方法: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1、 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这些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一个地区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B、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都发生在对流层; 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D、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层次 高度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8千米 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平流层 18——55千米 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中间层 55——85千米 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暖层 85千米以上 逐渐升高 外层 —— —— 气温 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的组成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