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1.教学内容 区位论 行为地理学 2.基本要求 掌握区位论的基本观点;行为地理学的基本观点。 熟悉区位论的演变及特点、行为地理学的产生。 3.重点、难点 重点:区位论、行为地理学的基本观点。 难点:区位论、行为地理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区位理论 一、概述 (一)区位的含义 区位——位置、场所之意。来源于德语的“standort”,Stand为站立场所、立脚点、站立之意。ort为位置、点、场所之意。1886年译为“location”即为位置、场所之意,中国译为“区位”,日本译为“立地” (二)区位论的含义 区位论是一种布局的理论,其根本宗旨在于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即社会经济活动(客体)在空间中的分布、运动、关联等。 (三)区位论的类型 按照区位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划分为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按照研究不同属性的要素的区位来划分,可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交通区位论、港口区位论、商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聚落区位论和行为区位论等。 按照区位因子作用的大小,可分为成本区位理论、市场区位理论和行为区位理论等。 二、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783年-1850年)首先提出的。他根据在德国北部麦克伦堡平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提出了一种农业生产布局的模式。在杜能之后,相当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促进了农业区位论的发展。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出现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当时,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1757年~1828年 )提出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企业式经营的合理生产方式是什么?泰尔的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对各地域来说是否都有利?这是杜能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A) 只有一个位于中央部位的中心城市(市场),农产品均到唯一的中心市场出售,全国各地农产品价格一致、不变。 环绕中心城市的是一个广阔的、自然条件到处一样的可耕平原。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B) 无通航河流,马车是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由各地到中心城市只有一种运输手段。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正比,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 平原上均匀分布着具有相同技术素养的农民,他们适应任何所出现的经济条件,随时调整其生产方向(土地利用类型),没有任何技术上的困难。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机制 R=PQ—CQ—KtQ=(P—C—Kt)Q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农产品的生产费;Q为农产品的生产量;K为距城市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模式 1、自由农作圈 为距离中央城市最近的农业圈,主要生产新鲜蔬菜和鲜牛奶。由于运输工具是马车,速度慢,又缺乏冷藏技术,新鲜蔬菜和鲜牛奶等要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 由于紧邻城市,地租很高,要求采用高度集约化的耕作方式,连年生产才能从土地上获取利润; 从城市方便地得到肥料,连年耕作地力也不会下降,故不需轮作。 2、林业圈 林业圈邻自由农作圈,生产城市居民需要的燃料、建筑、家具用材等。由于燃料、建筑、家具用材等消费量很大,体积重量庞大,但不象蔬菜那样易腐败; 笨重产品不容易运输,所以要就近生产。 3、轮作农业圈 轮作农业圈邻林业圈,主要生产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 为了恢复地力,实行六区轮作制,即:土豆—燕麦—苜蓿—黑麦—野豌豆—黑麦。第二年再依照顺序更换作物,周而复始地轮作。 谷物种植面积占50%。集约化程度较高,但不如自由农作区,无休闲地。 4、谷草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邻轮作农业圈,主要产品为谷物、畜产品(畜产品突出)。 实行七区轮作制——黑麦—大麦—燕麦—牧草—牧草—牧草—休耕地。谷物面积占3/7,牧草面积占3/7,休耕地面积占1/7。 此圈出现休耕地,耕作粗放程度加大,以恢复地力和减少投入。 5、三圃式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圈邻谷草农作圈,主要产品为畜产品和谷物,是谷物种植区的最外围 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实行三圃轮作制,即:谷物—牧草—休耕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6、畜牧业圈 畜牧业圈是开发利用的最外围(边际农业区) 生产的谷物仅用于自给,出售的畜产品主要为活畜、干酪 第六圈以外是无开发价值的荒野 (五)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修正(A) 引入一条能够通航且经过中心城市的河流 (五)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修正(B) 引入一个小城市 (六)对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1、主要贡献(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