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子夜》3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生平与创作综述 茅盾生于1896年7月4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1916年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无力继续求学,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二、《子夜》细读 “《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快天亮了。” ——茅盾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 1、吴荪甫出生于封建家庭,同时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他既具备经营实业的本领,也养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志向。他会“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而“用另一只眼睛注视着经济上的事”。他性格中的首要特点是果敢、自信、敢作敢为、刚愎自用,有发展民族工业的热忱。 他不仅在家乡双桥镇经营电厂、米厂、油坊、当铺、钱庄,希图建成一个“双桥王国”,而且在上海开办了裕华丝厂、组织益中信托公司、兼营公债市场上的投机生意。益中公司成立后,便毫不迟疑当即吞并了八个小厂,并接办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在其资产大大增加后,他所经营的范围也迅速扩大,除了丝织工业外还有灯泡、热水瓶、玻璃、橡胶、阳伞、肥皂、赛璐珞等。当他的野心逐步得到实现时,他对未来充满着憧憬:“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即使在他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时,他的野心仍然不死,还想尽一切办法与赵伯韬斗争。 同时,吴荪甫性格当中也有凶狠、残酷的一面。 当家乡双桥镇的农民起来暴动时,他除了动用地方武装外,还打电报请政府火速调动保安队前去镇压。当他把自身的危机转嫁到工入身上工人起来斗争时,他气得“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为了镇压工人,他施展各种阴谋诡计:收买“忠实”总管,收买工会;在工人中安插工贼;并动用大批军警宪特等。在对待那些实力不如自己的同业小厂时,他摆出一副“正要攫食的狮子的姿态,一个个吃掉它们。他为了做投机生意,和蒋汪两派军阀来往密切:他既和汪派政客唐云山结成“莫逆之交’,贩卖军火,和汪派反动军官黄奋保持密切联系,还和蒋派军官雷鸣维持着一定友谊。 2、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充满恐惧和敌对心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这也是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两重性。 3、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吴荪甫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时代个性的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 《子夜》通过吴荪甫的艺术塑造,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表露了他们两重性的阶级特征,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而驳斥了托派的谬论。 (四)生动传神的人物心理描写,也是《子夜》突出的艺术成就。 茅盾注重“心理解剖的精研”,善于用不同的笔法刻画不同的人物,比如,《子夜》中对吴少奶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矛盾刻画,是细微而动人的。她置身在资本家华丽的客厅里,成为吴府的主妇;但她的内心里,总有着“缺少了什么似的感觉。作家用那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揭示了她逝去的青春梦幻,而现实的少妇处境又使她对过去“怀念不已”。对吴荪甫的心理活动,也同样是体察入微的。在整个作品中,作家时刻捕捉着人物在典型情境下稍纵即逝的心灵特殊点。十七章后半部,吴荪甫回到公馆后发泄他内心烦躁的情节,这里描写他对家里的人与事的暴怒,“好像要对什么人咬一口似的”,以此来揭不人物心理活动的复杂状态及其社会内容。对卑俗不堪的冯云卿,作者则在他触景生情之下用漫画式的粗犷笔法勾勒出一种怪异的幻象。在第八章中,作者将他眼前的几盆杜鹃花和一缸金鱼神奇幻化为“他女儿的笑靥”和“十缸的大元宝”,将他脑子里女儿的漂亮、金钱的可爱和老赵容易上钩这三个意念联成一个幻觉的图像,夸张地表现出这个土财主的贪婪、卑鄙和愚蠢。 (三)在结构上,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是茅盾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小说的第一章,安排吴老太爷因逃避农民的暴动而来上海,以吴老太爷的死象征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已经结束,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悲喜剧开始上演。小说的第二、三章,通过给吴老太爷办丧事,让主要人物全部出场,进而铺开各种矛盾。 小说的第五至八章,写吴荪甫同时与三条线(工人、农民、买办资产阶级)作战,以胜利告终,情节上出现一个“松驰”。第九至十二章,写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第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