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茅盾子夜.ppt

发布:2018-02-03约1.19万字共8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7-1937年) 第二阶段:1928—1937年6月 1、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整体特点:走向成熟。 第二阶段:1928—1937年6月 具体标志有两点: 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2、第二个十年中的文学实绩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 茅盾的《子夜》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也可概括为以阶级论的眼光,关注着现实生活和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 2、第二个十年中的文学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1936年鲁迅逝世。 3、文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随着文学运动的发展,由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革命文学的过渡。 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3、文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左翼文艺运动,成为这个时期的中心内容。 文艺创作特点:反映工农觉醒,反抗与斗争的题材不断增多了。 3、文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茅盾 (1896 ~1981) 现代作家、社会政治活动家 茅 盾 及 《 子 夜 》 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 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一、《子夜》的创作背景 《子夜》创作于30年代初期。茅盾的灵感来自于当时思想界的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讨论。 一、《子夜》的创作背景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化界展开一场大讨论。 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 中国当时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思想讨论,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一、《子夜》的创作背景 最有影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1)托罗斯基派支持的“机械派”: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是一种残余。 (2)左翼力量《新思潮》派则认为,当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一、《子夜》的创作背景 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这场讨论,他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茅盾说: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观赏电影《子夜》 注意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人物命运悲剧的思考。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由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缓慢转型,工商阶级也逐渐成为新兴的阶层之一。 知识阶层、军人阶层以及中国社会原有的士绅、官僚、农民等阶层 共同构成了左右中国现代文化格局和走向的动力群体。 一、时代背景 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 资本家的豪奢客厅、 夜总会的光怪陆离、 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 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 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 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 一、时代背景 侧面点染: 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 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 一、时代背景 纵深推进: 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 “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二、《子夜》的故事情节 《子夜》全书的主线: 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小说共十九章: 第一、第二两章交待人物, 其余十七章虽各有重点但皆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 小说结尾侧面带出中国工农红军日益强大,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 二、《子夜》的人物形象 “中国机械工业时代英雄”的梦想 曾经历过欧美风雨洗礼,有着过人的胆略和智谋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吴荪甫正雄心勃勃地发展他的民族工业王国,实现他的梦想。 二、《子夜》的人物形象 “中国机械工业时代英雄”的梦想 然而面对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迫,在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的围剿中,命运把他推向了决斗场。 二、《子夜》的人物形象 成立“益中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