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浅讲.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霉素类药物浅讲
肺病二科 陈祥军
2016-9-19
人类史是一部与感染的斗争史
仲景宗族二百余口,自建安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维时大疫流行,而伤寒死者居其七,乃著《伤寒卒病论》十卷行于世。
与细菌的三大战役
第一战役 六○六的问世。打响第一战役的功臣应首推德国犹太人医学家、生物学家“幻想医师”欧立希。
19世纪初,欧立希与他的忠实助手日本人秦佐八郎经过606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只杀伤被受试动物感染的微生物对受试动物没有伤害作用的新药物_胂凡纳明。这种新的药物一问世,立即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它对当时因螺旋体感染而患梅毒病的病人有着神奇的疗效。欧立希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全世界肯定,科学界视“606”为百折不挠,坚毅顽强的象征!视“606”为全世界梅毒患者治疗的福星!六○六这种药物毒性太大,它在问世之后不久,就暴露出了它的不少缺点,现代这种药物只存在药品研究历史档案之中。
与细菌的三大战役
第二战役是磺胺类药物的出现。1935年,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宣布,他找到了战胜细菌的方法。通过实验,他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百浪多息”的磺胺类药物,这种药物提取自衣物染料,经过人体试验,对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猩红热、肺炎、中耳炎和脑膜炎等都有显著疗效。而在这以前,这些疾病几乎都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 然而,磺胺类抗菌药物所存在的不足很快就被人们发现,这类药物并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而那些它可以杀死的细菌在用药后会较易产生耐药性。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最好的磺胺类药物,也会产生各类副作用,病人可能会出现皮疹、剧烈呕吐等不良反应,而在极端的病例中,磺胺类药物甚至可以杀死病人体内的白细胞,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
与细菌的三大战役
第三大战役,革命性战役
青霉素的问世!
二战宣传画
起源
一个美丽的错误:
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 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起源
此后逐渐实现提纯。
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因这项伟大发明,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5年,英国化学家霍奇金(D.C.Hodgkin)用X射线衍射法测出了青霉素的分子结构。
1944年9月5日,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结构特点
由母核6-APA(6-氨基青霉烷酸) 和侧链组成。 母核结构—青酶烷酸(双环结构) (β-内酰胺环 并 氢化噻唑环) ,其中β-内酰胺环为维持抗菌活性的最基本结构。
二环的张力都比较大,其稳定性极差,易受到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β-内酰胺环破裂,导致青霉素失效并产生致敏物。由于临床上抗菌的需要,人们对侧链上的R经结构改造接上不同的基团,形成各种性能更好的半合成青霉素。
抗菌作用机制
(1)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细胞壁的粘肽合成受阻→→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体内→→细菌肿胀、破裂、死亡 。
(2)触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药代动力学(美洛西林舒巴坦)
国内缺乏本品详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
据资料介绍,美洛西林钠给药后吸收与分布较快,成人静脉给药1g、2g,1分钟后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53.4μg /ml、152.0μg /ml,1小时后的血药浓度为12.8μg /ml、47.8μg/ml,4小时后为0.5μg /ml、2.7μg/ml。t1/2约为40分钟。静脉给药3g,6小时后胆汁内浓度高达240~1070μg /ml,胆汁排泄率为65%~75%。舒巴坦钠静脉给药1g,5分钟后的血清浓度为130.2μg /ml, t1/2约为1小时。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给药后迅速分布到各组织中,在血液、心、肺、肾、脾、肝中的浓度均很高,正常人脑组织中的浓度很低。大部分药物(87%)由肾排泄。
分类
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天然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