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pdf
2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
“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
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
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
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
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
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第1页共7页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
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
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
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
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第2页共7页
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
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
写深切的思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