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石钟山记 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2025)选择性必修下册(28张PPT)(含音频+视频).ppt
石钟山记
——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3、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阅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主要针对两种说法质疑,他的态度和理由是什么?
2、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二人说法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说(水石相搏发声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说(石头发音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对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轼对郦元和李渤他们的观点表示了自己的疑惑,说明他在知晓前人的观点时,并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有了一定的思考,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质疑)精神。关于苏轼的质疑还有一段典故: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有闲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谈古论今。一天,父子俩谈起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到许多说法,苏轼都觉得牵强不可信,苏迈还想继续钻故纸堆,被其父阻止,苏轼认为,做学问不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妄下结论,要获得真知,必须到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实地查访其得名原因的亲身体验。《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焉,于是,在那里扣,敲击聆,聆听函胡,重浊而模糊桴,鼓棰;响,声响;腾,传播徐,慢慢;歇,停止,消失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夜游石钟山重点描写了哪些对象?
有什么作用?
大石、栖鹘、鹳鹤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①这篇文章总体上是议论文,而议论文中加入这样一段描写,而且是一段阴森森,让人毛骨棘然的描写则能使议论不显乏味,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使读者紧跟作者思路,也很想知道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②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此外,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舟,名词作状语,乘舟;适,往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固,本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于,从焉,于是,到里面回,掉转为,形成;此,即前面的噌吰之声当,挡;中流,水流的中间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焉,语气助词,啊,呀宾语前置句阅读第三段思考:
1、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
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得知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郦、李二人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