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5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发布:2025-04-08约5.0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5

牛顿第确定律

1、设计思想

科学探究应是物理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有效教学方式。科学探究课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试验课,其核心评价指标应当是学生内心知、情、意的变更。科学探究也不是学生自发的探讨,而是老师细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老师细心创设的情景和奇妙的提问,能激励学生不断地产生探究物理本质的剧烈欲望,所以“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设置”应当是科学探究课的关键。

“牛顿第确定律”是在初中学过的内容,也是中学教学中常被老师忽视的内容,有的甚至一带而过,这导致学生对牛顿第确定律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初中的认知水平。本设计从建构主义原理和认知心理学动身,紧紧围绕牛顿第确定律的产生过程,深化挖掘物理学史中的相关素材,将牛顿第确定律产生过程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原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作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探究者”参加相关问题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觉:“这些看似简洁的问题不仅很难回答,而且隐藏着深刻的思想方法,所以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弄清晰”。通过这样的探究,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物理学问,更让学生感受科学结论得出的艰难历程,并感悟科学之美,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比较熟识本节课的内容,也能说明诸如刹车、套紧锤头等现象,但他们对惯性概念和牛顿第确定律的相识以说明现象为主。进入中学后,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为了引导他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仍旧须要把学生原有的学问阅历作为新学问的增长点。

3、教材和教法的分析

牛顿第确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它订正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长达近两千年的的错误观点,变更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物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惯性和牛顿第确定律都比较抽象,伽利略的志向试验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学生真正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教学中我们也发觉,让学生真正变更“力是运动的缘由”这始终觉观念特别困难,很多同学在分析物理问题时,总是不自觉地变成亚里士多德的“信徒”。比如看到物体在运动,就认为它确定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向东运动就认为物体必定受向东的力;物体的速度大是因为它受力大的原因;物体受力为零,它的速度也应为零等等。要变更这一现状应当留意以下几点:其一,让学生参加得出牛顿第确定律的思维过程;其二,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材按历史发展的线索来编写,先从生活现象动身,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细致分析现象,说明另外一种观点的存在,但是要劝服大家,须要试验来证明,而摩擦力没法消退,伽利略用志向试验的方法突破难点,笛卡尔对伽利略的观点加以补充,伽利略和笛卡尔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老师反问“为什么不叫伽利略定律或者笛卡尔定律”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爱好,为牛顿的隆重出场奠定基础。让学生思索“牛顿高超在什么地方”,通过分析探讨就能加深学生对“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结论到规律”这一抽象提炼过程的相识,否则,学生会认为牛顿只是一个“摘别人果实”的人。

重点:牛顿第确定律及得出的历史过程

难点:对惯性及力与惯性关系的理解

4、教学目标

4.1学问与技能

(1)了解人类探究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

(2)理解牛顿第确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知道质量是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

(4)理解惯性和力的关系。

4.2过程与方法

(1)在用伽利略斜面试验探讨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学习志向试验这种科学探讨方法。

(2)培育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实力;通过学生对历史演化过程的“亲身”参加,培育他们深度分析和思索的实力;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

4.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感受科学之美和科学的精神。

(2)在学习牛顿第确定律建立的过程中,学习伽利略与牛顿等科学家的创建性思维的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5、教学过程

5.1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困难而模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

——爱因斯坦

5.2新课教学

【老师引导】运动问题真如爱因斯坦所说的这样困难吗?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上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用一个试验来证明这个结论是对的。

【演示试验】手拉倒放的车,车走,手停,车停;

【老师引导】大家都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吗?假如不同意请用指定器材设计试验加以反对。

【学生回答】得出另外一种观点是伽利略提出的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维持。

【老师引导】同学们看一下两种观点持有者各自所处的年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伽利略156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