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有机合成第六章分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3.1.1 特点 以金属铁为还原剂,反应在电解质溶液中进行 选择性好(硝基或其它含氮的基团) 工艺成熟、简单,适用范围广 副反应少 对设备要求低 产生大量的含胺铁泥和废水 6.3.1.2 反应历程 FeCl2 4ArNO2+9Fe+4H2O 4ArNH2+3Fe3O4 Fe0 +e +H+ -OH- Fe0 +e Fe0 +e Fe0 +e Fe0 +e +H+ +H+ +H+ -OH- Fe0 +e 6.3.1.3 反应影响因素 被还原物结构 铁屑的质量和用量 质量:含硅的铸铁或洁净、质软的灰铸铁; 粒度:60~100目; 用量:3~4mol/molArNO2。 6.3.1.3 反应影响因素 电解质 活性:NH4Cl>FeCl2 >(NH4)2SO4 > BaCl2 > CaCl2; 用量:0.1~0.2mol/molArNO2; 浓度:3%。 水量 作用:(1)提供质子; (2)有利于搅拌; (3)有利于传热和传质。 用量:80~100mol/molArNO2。 搅拌 6.3.1.4 还原过程的控制 中间控制 (1)pH值:弱酸性 (2)Fe2+:使硫化钠试剂变黑 终点控制 加入纯碱、生石灰等使铁离子转变为氢氧化铁沉淀,并使反应液呈弱碱性,再进行其它的后处理 6.3.1.5 适用范围及产品的分离方法 水溶性小、且易随水蒸气蒸出的芳胺 如:苯胺、氨基氯苯、甲基苯胺 分离方法:水蒸气蒸馏法 水溶性大、且可以蒸馏的芳胺 如:间苯二胺、对苯二胺、2,4-二氨基甲苯 分离方法:过滤、浓缩母液、减压蒸馏 溶于热水、但在冷水中溶解度低的芳胺 如:邻苯二胺、氨基苯酚 分离方法:热过滤、冷却结晶 含-SO3H和-COOH的芳胺 如:周位酸、老伦酸 分离方法:调节pH至碱性,过滤,酸化或盐析 * 第6章 还原 (Reduction) 概述 催化氢化 化学还原 6.1 概述 定义 反应的重要性 还原剂 还原方法 6.1.1 定义 广义地讲,在还原剂的参与下,能使某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云密度增加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狭义地讲,在有机分子中增加氢或减少氧的反应,或者兼而有之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6.1.2 反应的重要性 通过还原反应可以得到下列化合物 6.1.3 还原剂 金属:FeCl2,SnCl2 非金属:Na2S,Na2S2,Na2Sx,Na2S2O4 氢气(H2) 活泼金属及其合金:Fe、Zn、Na、Zn-Hg、Na-Hg 低价元素化合物 金属复氢化合物:NaBH4、KBH4、LiBH4、LiAlH4 6.1.4 还原方法 加氢还原(催化氢化) 化学还原法:以化学物质为还原剂 电解还原法:在电极上进行电子转移 均相催化氢化:催化剂溶于反应介质 非均相催化氢化 液相催化氢化 气固相催化氢化 按照使用的还原剂不同和操作方法不同: 6.2 催化氢化 定义、分类、特性 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历程 催化剂 反应的影响因素 液相催化氢化 气固相催化氢化 6.2.1 定义、分类、特性 在催化剂的存在下,有机物与氢气(H2)发生的反应叫做催化氢化。 催化加氢(催化氢化) 催化氢解 按其反应类型 按反应的体系 非均相催化氢化(也称为多相催化氢化) 均相催化氢化 催化加氢(催化氢化) 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分子,在催化剂的存在下,与氢分子反应,使不饱和键全部或部分加氢的反应,叫做催化加氢(氢化)。 芳杂环 催化氢解 在催化剂存在下,含有碳杂键的有机物分子与氢气反应,发生碳杂键断裂,分解成两部分氢化产物的反应叫做催化氢解。 H2/Pd/C 50~60℃ H2/Pd/C C2H5OH 优点:反应易于控制,产品纯度较高,收率较高,三废少,在工业上应用广泛。 缺点:需要使用带压设备,安全措施要求高,催化剂的选择要求严格。 6.2.2 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历程 + + + 吸附 吸附 π键打开 反应 解吸 形成活泼氢原子 + 6.2.3 催化剂 催化剂的类型 一般金属系:Ni、Cu、Mo、Cr、Fe、Pb 贵金属系:Pt、Pd、Rh、Ir、Os、Ru、Re 还原型纯金属粉: Pt、Pd、Ni等,如骨架镍、 骨架铜 化合物型:氢氧化物、氧化物、硫化物如PtO2、MoS 载体型:如Pt/C、Pd/C 按金属性质分类 按催化剂的创法 6.2.4 反应的影响因素 催化剂 被氢化物的结构与性能 温度和压力 溶剂的极性与酸碱度 搅拌和装料系数 6.2.4.1 催化剂 种类 160℃,27.6MPa H2, CuCr2O4 H2, Raney Ni 50℃,10.1MPa H2, Raney Ni 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