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基础训练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PAGE
PAGE7
第一节自然灾难的成因
2024年2月3日0时5分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北纬30.74度,东经104.4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1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答案:C
解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从地表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该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答案:A
解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1千米,位于大陆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我国自然灾难脆弱性(即灾情区域差异)划分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地形区,属于自然灾难“重度脆弱”地区的是()
A.青藏高原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D.塔里木盆地
答案: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位于自然灾难“重度脆弱”地区的是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省,C正确。青藏高原属于“高度脆弱”,A错误。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属于“中度脆弱”,B、D错误。故选C。
4.广东、江苏两省属于自然灾难“轻度脆弱”地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地形地貌与气候B.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密度
C.国家政策与交通D.经济发展水平与抗灾实力
答案:D
解析:广东、江苏两省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实力强,D正确。自然灾难的发生与否通常是以人员伤亡或社会财产损失为标记,因此自然因素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人口越密集的地方,受灾可能会越严峻,广东和江苏两省人口较多,B错误。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一旦发生灾难,受灾可能会更严峻,C错误。故选D。
2024年3月,潍坊地区的峡山区出现大规模的蝗虫泛滥状况。一时间蝗虫“遮天蔽日”,放眼望去,天空黑压压的全是蝗虫。蝗虫灾难除与人类活动有关外,还与气象灾难有亲密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与此次蝗虫灾难相关联的另一种灾难最可能是()
A.寒潮B.旱灾
C.风暴潮D.洪涝
答案:B
解析:蝗虫的发生与旱涝的关系非常亲密。旱灾与蝗灾常常接连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殊适合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6.造成病虫害的人为因素不包括()
A.土壤水肥条件变更B.大棚蔬菜的大面积种植
C.厄尔尼诺导致气候变更D.长期运用化肥、农药
答案:C
解析:病虫害的发生既有自然缘由,也有人为缘由,厄尔尼诺是一种气候现象,不是人类活动,不属于人为因素;土壤水肥条件变更,大棚蔬菜的大面积种植,长期运用化肥、农药都是造成病虫害发生的人为因素。故选C。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下题。
7.该地区泥石流灾难多发的自然缘由是()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答案:C
解析:地形坡度大,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疏的地方,简单发生泥石流灾难。地势低洼的地方不易发生泥石流,A错误。该地区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土壤主要是红壤,不是黑土,B错误。降水持续多暴雨易发生泥石流,C正确。植被茂密不易发生泥石流,故D错误。故选C。
8.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灾难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灾难分布图
(1)读图,说明图示地区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角度分析缘由。
(2)图中A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缘由。
(3)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和“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依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探讨、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辩证施治”。依据所学学问,分别列举一例生活中常用的治理洪涝灾难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
答案:(1)分布规律:多涝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少涝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雨涝灾难程度大致从东南向西北渐渐减轻。
缘由:
①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②降水: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削减。
(2)A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成为多涝区的人为缘由有以下几点:①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②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峻,导致河湖水库淤塞;③在下游低凹地过度开发;④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损失严峻。
(3)“堵”:在干支流的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截流蓄洪,全流域性植树造林以增加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实力,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坝以防止洪水外泄。
“疏”: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加河道行洪实力;利用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凹地或湖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