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

发布:2025-04-07约6.7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9

第15课十月革命的成功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导航]

课标解读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相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定性和深远意义。

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宏大意义。

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

时空坐标

学问点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冲突日益尖锐。

(3)阶级上: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上: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绽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上: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扬马克思主义。

2.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实行其次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记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成功”。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详细实际结合起来,创建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供应了强大思想武器。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夫阶级是畜生,必需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常见的饥荒,很多农夫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殊严峻,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材料反映了俄国当时存在哪些社会冲突?

提示: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冲突;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宏大导师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列宁深化探讨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阅历,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建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学问点二十月革命的成功

1.缘由:二月革命成功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着进行帝国主义斗争,始终没有满意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抗拒。

2.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动的战略和策略。

3.爆发: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据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结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其次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5.意义:十月革命的成功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务。

(1)对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志向到现实的宏大飞跃,开拓了人类探究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对世界

①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变更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从革命任务看,它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

(2)从革命结果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1.十月革命并非历史上最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事务。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宏大尝试。

2.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但十月革命本身只是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学问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成功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把有限的力气集中起来保证斗争的成功。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夫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

①主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严峻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1921年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