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腹有诗书语难华缘源表达缺的方法.doc

发布:2018-10-31约4.1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有诗书语难华缘源表达缺的方法   腹有诗书语难华 缘源表达缺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他还说:“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随即而增长。阅是写基础,写是阅内化。”可在教学实际中,道理谁都懂,真正教起来往往不得法。特别是这“一个是进”,进多少是关键。大多数教师在做的儿童文学阅读,“进”的是语言积累。这个“积累”是硬邦邦的成语、好词好句的摘抄、背诵。“阅读得其方”,这个“方”字,可有万千思维技巧。光“积”无“方”,难促习作,有“积”有“方”,才能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花。所以,读与写,要做到读中得其“方”,用“方”去促写。正如汉代刘向说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个“善读”,就是吸取读中精华,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当然,书有泛读和精读之分,各有其味,但精读不等于善读,要读出“方”来,这才能让学生吸取精华, 去创新语言,增智慧,长才干。让读中有一股清泉入胸,似一缕阳光暖心。问渠哪得清如许?源头活水读出来。   读中得“方”,用“方”促写,这可是源头活水,是读与写的纽带,当然也是教学难点和重点。   记得两年前,与一位家长QQ聊天,他向我诉说孩子有爱读书的好习惯,可作文始终没啥进步。家长痛苦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可不知道神在何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孩子能背很多儿歌、古诗,可什么也‘吟’不出来。这个症结何在?”我一时语塞,只得搪塞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能是时间未到吧。”家长又叹道:“若是三十年才到时,那见效已晚矣。”我一时无言以对。良久之后,我思考:症结大约在于读与写的纽带没系好,读中没得“方”,写时仍老样。可见,我们正在推广的儿童阅读,为读而读,时效太长,功效太低,仍处在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生长的状态。如何在自然生长中加上科学点拨方法,缩短时效,提高功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此时我感到我们的好些学生是“腹有诗书语难华,缘源表达缺方法”。   阅读点拨重方法,下笔有神气自华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反复思考,阅读不仅是词汇、语言的积累,还要更深层次地懂得语言的表达技巧、思维方法,让表达技巧、思维方法也积累起来,加大积累的范围。为此,我们编辑了一百段精辟语段试教,通过两轮试验,研究出了语言表达思维技巧24法(还有待完善),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列举几例:   例一:   借物泄情法   例文:   《生气》片断:“连草木也来欺负我!”我生气地拉住树枝,用力把它折断,丢在地上用脚猛踩,以此出气。但其他许许多多柳枝仍在微风中摇晃,似乎在嘲弄我,我怒气上升,像怒狮一样扑过去向柳树干狠击一掌。   《伤心》片断:眼前,是迷茫的一片,雨丝飘在我的头上、脸上,也打在我的心上,那样冷,那样沉,那样痛。我好想大哭一场,可心却不让我这样,只是在雨中默默流泪,流着心中的泪,无声无息,只有雨丝知道,我的心在发颤,在哭泣……   点津:   这两段话把人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你读着似乎也被作者的情感所牵动。是什么方法使作者写得如此精妙呢?是作者借用了此时此景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生气》借树枝来发泄自己的心头愤怒。《伤心》借雨景写出了难过痛苦的心情,情感流露得天衣无缝。写出人的情态最易打动人,让读者随文章而动情,被文所吸引,这是文章的魅力。   借物泄情法可用于写人在遇到事时的心情表达,情有喜怒哀乐等多种,均可用此法表达。注意利用的“物”要是此时此地随处可见的物。此法也可拓展写动物、植物或自然界所有物体的情感表达(在拟人化时运用)。请自选一事运用此法把心情写出来。   仿写:   考试后的愤怒   “真是倒霉的一天。”我说道。看了一眼考砸的试卷,我越想越愤怒。   我回到家后,发现橡皮在考试时忘带了,立刻拿起橡皮,用尽全身力气向窗户砸去。橡皮不但安然无恙,反而弹回来在我的头上狠狠砸了一下。我的头好痛呀。“我就不信我治不了你!我拿起一把剪刀,向橡皮剪过去,橡皮被我剪成了好几块,这下我才稍稍感到心平气和一点。   可是,试卷又好像在说:“你果真是一个超极大笨蛋,就连最简单的考试都应付不了。”这话就像是火上浇油,我一脚把它踢飞了,等它落下来后又狠狠地踩在地上。试卷好像并不怕我,我顿时火冒三丈,说:“不给你点颜色看看是不行了。”我拿起锋利的小刀,在试卷上划了几刀,试卷被我划得条条缕缕,破烂不堪,像是一场大暴雨把熊熊燃烧的大火给浇灭了一样,我的心情这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罗泽斌   点评:小作者借用橡皮、试卷来发泄自己考试考砸了以后的郁闷、愤怒,把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二:   以动写静(以声写静)法   例文:   高尔基的《童年》片断:那是一个寂静而又温和的傍晚,是初秋季节平常有的令人忧郁的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