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课件新版鲁教版.ppt

发布:2021-09-22约6.38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成立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解析】(3)根据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实验现象可知,反应后的溶液中无盐酸,一定有氯化钠。至于是否有碳酸钠和氯化钙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氯化钙;滴加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钠。故猜想④成立。 稀盐酸 ④ 知 识 管 理 归 类 探 究 当 堂 测 评 分 层 作 业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 知 识 管 理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浓盐酸:具有________,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有腐蚀性。 辨  析:白雾的成分是小液滴,如浓盐酸敞口放置时,可看到白雾,此白雾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小液滴。 浓硫酸:易溶于水,具有_________、强烈的_________。 挥发性 吸水性 腐蚀性 易错易淆:(1)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原因是浓硫酸溶于水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会使液体向四周飞溅,发生危险。 (2)敞口盛放的浓盐酸,因挥发出HCl而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敞口放置的浓硫酸,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所以它们都要密封保存。 2.酸的化学性质(酸的通性) 化学性质 稀盐酸(HCl) 稀硫酸(H2SO4)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2)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Mg+____HCl===__________+__________ Fe+____ HCl===__________+__________ Mg+H2SO4===__________+________ Fe+H2SO4===__________+________ (3)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____HCl===________+________ Fe2O3+____HCl===________+________ CuO+H2SO4===_______+______ Fe2O3+___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部分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Na2CO3+______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CO3+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MgCl2 H2↑ 2 FeCl2 H2↑ MgSO4 H2↑ FeSO4 H2↑ 2 CuCl2 H2O 6 2FeCl3 3H2O CuSO4 H2O 3 Fe2(SO4)3 3H2O 2 2NaCl H2O CO2↑ Na2SO4 H2O CO2↑ 注  意:由于盐酸、硫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3.盐 定  义:由______阳离子和_______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易错易淆:由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也是盐,如NH4Cl属于盐。 4.复分解反应 定  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金属 酸根 AB+CD―→AD+CB 条  件:生成物中有_________析出,或有________放出,或有_____生成。 举  例:AgNO3+HCl===AgCl↓+HNO3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  质:参加反应的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 沉淀 气体 水 归 类 探 究 类型之一 了解酸的性质  下列关于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 ②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冒白烟; ③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会增加; ④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 ⑤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浓盐酸的气味; B ⑥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盛有水的量筒内; ⑦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而稀硫酸没有腐蚀性,所以稀硫酸沾到衣服上不必处理; ⑧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是物理性质。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③⑦⑧ D.②④⑦ 【解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敞口放置的浓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会减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故①正确;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小液滴,形成的是白雾,故②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水使溶液质量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故③④正确;闻气体气味时不能凑到容器口闻,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