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单釜与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分钟.doc

发布:2017-03-25约3.9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二 单釜与多釜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一、 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本实验目的为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 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fdt。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1) (2) 所以 (3) 由此可见与示踪剂浓度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NO3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KNO3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这里,为t时刻的电导值,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和方差。 的表达式为: (4)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则: (5) 的表达式为: (6) 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则: (7)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来表示,即, 无因次方差 。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与模型参数n存在关系为 (8) 当 , ,为全混釜特征; 当, , 为平推流特征; 这里n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 主要符号说明 - t时刻反应器内示踪剂浓度; -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 液体的电导值; n - 模型参数; t - 时间; v - 液体体积流量; - 数学期望,或平均停留时间; - 方差; - 无因次时间。 三、 实验装置与流程 1、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2、实验流程 由单釜与三釜串联二个系统组成。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釜的体积为1L,单釜反应器体积为3L,用可控硅直流调速装置调速。实验时,水分别从转子流量计流入二个系统,稳定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快速注入示踪剂,由每个反应釜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由电脑自动录下来。 图2–22 连续流动反应器返混实验装置图 1–全混釜(3L);2、3、4–全混釜(1L); 5–转子流量计;6–电机; 7–电导率仪;8–电导电极;9–记录仪;10–四笔记录仪或微机 图1单釜与多釜流程示意图 四、 实验步骤及方法 1.通水,开启水开关,让水注满反应釜,调节进水流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