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扩展y教程方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扩展 经典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孟德尔遗传学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分离定律 第二节 独立分配定律 第三节 基因互作 第四节 连锁与互换 第五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第六节 非孟德尔遗传 教学目标 了解孟德尔试验的方法及其特点 掌握分离定律的要点 掌握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要点 掌握基因互作的方式 掌握基因连锁与互换的实质 掌握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实质 了解非孟德尔遗传现象 遗传学的奠基 人类很早就从认识了遗传现象 在直观上认为子代所表现的性状是父、母本性状的混合遗传,在以后的世代中不再分离 孟德尔从1856年起在修道院的花圆里种植豌豆,开始了他的“豌豆杂交试验”,到1864年共进行了8年 认为父母本性状遗传不是混合,而是相对独立地传给后代,后代还会分离出父母本性状。 从而孟德尔提出: 分离规律 独立分配规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性状(character) 是生物体所表现的外观结构、形态及内在生理、生化特性的统称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 能被具体区分的每一个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如:豌豆的花色、羊的角形 相对性状 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特点 F1性状表现一致,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另一个亲本性状隐藏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F1未表现,而在F2重新出现的性状 F2分离,一部分植株表现这一亲本性状,另一部分植株表现为另一亲本性状,说明隐性性状未消失 以上F2群体中显隐性分离比例大致总为3:1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孟德尔提出以下假说 在生殖细胞中存在着与相对性状对应的遗传因子控制着性状发育;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如F1植株内存在一个控制红花显性性状和一个控制白花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 每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可均等地分配到配子中每一配子(花粉或卵细胞)中只含其中一个; 遗传因子在受精过程中能保持其独立性,表现为随机性 表现型和基因型 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 基因(gene) 1.基因型(genotype) 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 如花色基因型CC、Cc、cc 2.表现型(phenotype) 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是可以观测的 如红花,白花 3.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型+ 环境? 表现型 4. 基因型类型: 纯合体:成对的等位基因相同的个体,如CC、cc 。 杂合体:成对的等位基因不同的个体,如Cc 。 分离规律的验证 分离规律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的,这个假设的实质就是成对的基因(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因而配子中只具有成对基因的一个。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的真实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验证 测交法 自交法 测交法 测交法(test cross) 也称回交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因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出现的表现型和比例来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供测个体×隐性纯合亲本? Ft 测交子代 自交法 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生成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推论F2个体的基因型 P 红花× 白花 CC ↓ cc F1 红花Cc ↓ (自交) F2 红花 红花 白花 CC Cc cc ↓ ↓ ↓ F3 红花 红花(分离) 白花 1 : 2 : 1 三、分离规律的普遍性及其推广 1、显性性状的表现 ? 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 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 ??? 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而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如MN血型 致死基因 致死基因(lethal alleles) 是指当其发挥作用时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 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alleles) 在杂合体状态时就可导致个体死亡 如人的神经胶症基因只要一份就可引起皮肤的畸形生长,严重的智力缺陷,多发性肿瘤,个体在很年轻时就丧失生命 隐性致死基因(recessive lethal alleles) 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使个体死亡 如植物中常见的白化基因就是隐性致死基因,它使植物成为白化苗,因为不能形成叶绿素,最后植株死亡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