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在“1+X”阅读教学中的落实.docx
文化自信在“1+X”阅读教学中的落实
【摘要】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之首,小学语文教学应将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作为重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采用“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整合教材内容,融合与主题相关的多元化文本,探究“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文化自信的培育载体、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引领学生更好地从古诗词中领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筑牢小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将中华传统文化自信、自强信念根植心中。
【关键词】文化自信;古诗文教学;“1+X”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之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1]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1+X”主题式群文阅读策略是满足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学会学习方法和技巧,而不是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育人要求的重要实现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落实“1+X”教学策略的重点是要符合文化育人的教育主题,明确一个主题之后,选择与主题内容相符的阅读内容,最后通过教师将其有机整合之后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在主题式阅读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精髓的理解。以文化自信为核心主题,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2]树立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价值与培育路径
《新课标》中明确了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即在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明确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四个要素,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被《新课标》列于首要位置,更直接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力,文化自信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发展。“文化自信”培育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劳动生活的精神产物,坚定文化自信,搞好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以及精神产物的多样性,才能让国家文化繁荣、经久不衰。[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背景下,要坚定国家文化自信,汲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仍然能够坚定内心,始终以中华优秀文化激励我们在多元文化潮流中,不会因为盲目崇拜在纯粹的利益潮流中失去航向。因此,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4]。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表述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了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以及文化参与等多个要素,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内蕴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作品中承载的人文精神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中华文化自信的价值观。从意识到态度到理解与传承最后激发学生主动关注和参与,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并且内化为文化积淀,形成了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如图1所示)。
二、文化自信的要素与培育载体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蕴含中华优秀文化精粹的文化篇目和元素。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古诗词以外,还有14篇小古文被选入教材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精粹[5]。教材作为提升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载体,从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精粹的有效教学方法是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1+X”阅读教学通过确定教学的母题,整合其他围绕母题的优秀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优秀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审美、促进文化理解,优化课堂生态的功用。[4]
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就是立足教材,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思想理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都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实现文化育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实现的学习资源。小学阶段学生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等都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通过利用古诗文中的文化精神引领学生在古诗文的阅读和赏析过程中,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此激发学生传承文化、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清晰且系统地阐述了古诗文与文化自信的联系点,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指导下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爱国”等思想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坚定中华文化精髓是宝贵的精神瑰宝,是集思想与美为一体的文化传承,有效激发学生自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文化自信”培育效果,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中的文化自信要素进行整理和分析,如表1所示。
三、文化自信的主题与培育策略
(一)文化根植教材,学生传承思想
“1+X”阅读教学对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重点关注单元的人文主题,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确定单元教学文化自信培育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