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第一朵杏花课件4.ppt

发布:2017-05-28约3.69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第一朵杏花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创始人之一。字藕舫,浙江绍兴人。1910年考取我国第二批赴美留学公费生。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从事气象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1949年前,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有“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之美誉。 竺可桢长期大范围地依据复杂的古代资料,应用现代的理论和方法,作出了古代气候变化定量分析的重大研究成果。——《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研究》。这项研究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在国际上都是罕见的,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推崇。 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练就了竺可桢一双敏锐的眼睛。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3月12日,北海冰融。”“3月29日,山桃始花。”“4月4日,杏树始花。”“4月15日,紫丁香始花。”“4月20日,燕始见。”“5月1日,柳絮飞。”“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 自读要求 株 泛 仰 皱 曾 确 估 掌 一株 泛出 仰起脸 吹皱 曾经 精确 估计 掌握 明媚 程度 郑重 兴冲冲 绽开 大概 规律 顷刻间 分段提示 1、浏览:内容(课文) 2、诊断出: 1、第一朵杏花是在 开放的。 2、本文按 的顺序来写,可分成 大段,即第 次看杏花、第 次看杏花、 爷爷意味深长的话。 3、本文写了 (谁)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他 的科学态度。 第一段(1-5) 内容:朗读第1—5自然段。 方法:(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从第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竺爷爷怎样的态度? (3)同桌分角色读。 内容:朗读第6—15自然段。 方法:(1)第6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春天景物的特征? (2)读竺爷爷和那孩子的对话,想想他们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3)读倒数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了什么? 内容:朗读第1—5自然段。 方法:(1)朗读课文。  (2)竺爷爷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准确的每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3)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出竺爷爷怎样的精神?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归纳演绎: 1、课后第四题。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课文学习 “杏花哪天开放”,为什么一定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哪天开放的?”第二朵、第三朵为什么不行? 因为第一朵杏花对竺爷爷的研究有用处,他需要的是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就是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搞科学研究绝对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通读全文,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你从竺爷爷身上学到了什么? 想一想 事 实 得到的启示 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布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 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 * 1、 图上画的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花的样子? 2、 画上的人分别是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对台风及物候的关系有深刻的研究。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小节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曾经 相信你会读! yi zhu guǎng fàn yǎng wàng zhòu wén (   )(   ) (   ) (   ) céng jīng jīng què gū jì zhǎng wò (   ) (   ) (   ) (   ) 1、想一想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2、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清明节 时间 三 一 二 竺可桢 竺可桢 一丝不苟 竺可桢要知道第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