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定位公差带的特点如下: 1) 定位公差相对于基准具有确定位置。其中,位置度公差带的位置由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同轴度和对称度的理论正确尺寸为零,图上可省略不注。 2) 定位公差带具有综合控制被测要素位置、方向和形状的功能。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被测要素给出定位公差后,通常对该要素不再给出定向公差和形状公差。如果需要对方向和形状有进一步要求时,则可另行给出定向或形状公差,但其数值应小于定位公差值。 3)跳动公差与公差带 跳动公差——是关联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回转一周或连续回转时所允许的最大跳动量。 被测要素为圆柱面、端平面和圆锥面等轮廓要素,基准要素为轴线 跳动——是指实际被测要素在无轴向移动的条件下绕基准轴线回转的过程中(回转一周或连续回转),由指示计在给定的测量方向上对该实际被测要素测得的最大与最小示值之差。 1)圆跳动——是指被测要素在某个测量截面内相对于基准轴线的变动量。圆跳动分为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和斜向圆跳动 (1)径向圆跳动 公差带定义: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为公差值t,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d圆柱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回转时,在任一测量平面内的径向跳动量均不得大于公差值0.05mm。 t 测量平面 基准轴线 a)公差带 A 0.05 f d A f a)标注 (2)端面圆跳动 公差带定义:公差带是在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任一半径位置的测量圆柱面上沿母线方向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 当被测件绕基准轴线无轴向移动旋转一周时,在被测面上任一测量直径处的轴向跳动量均不得大于公差值0.05mm。 A a) 基准轴线 测量圆柱面 b) t 0.05 A (3)斜向圆跳动 公差带定义:公差带是在与基准轴线同轴,且母线垂直于被测表面的任一测量圆锥面上,沿母线方向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除特殊规定外,其测量方向是被测面的法线方向。 测量圆锥面 基准轴线 t b公差带) A 0.05 A a标注) f 2)最小包容区(简称最小区域) 最小包容区(简称最小区域):是指包容被测实际要素时,具有最小宽度f或直径? f的包容区域。形状误差值用最小包容区(简称最小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按最小包容区评定形状误差的方法,称为最小区域法。 最小条件是评定形状误差的基本原则,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采用近似方法评定形状误差。当采用不同评定方法所获得的测量结果有争议时,应以最小区域法作为评定结果的仲裁依据。 f 被测实际要素 S S f a) 评定直线度误差 图4-26 最小包容区示例 被测实际要素 S b) 评定圆度误差 被测实际要素 f S c) 评定平面度误差 2.定向误差的评定 定向误差值用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简称定向最小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定向最小包容区域是按理想要素的方向来包容被测实际要素,且具有最小宽度f或直径? f的包容区域。 被测实际要素 f S 基准 图4-27 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示例 被测实际要素 f S 基准 被测实际要素 基准 α S 图4-27 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示例 3.定位误差的评定 评定形状、定向和定位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的大小一般是有区别的。如图4-29所示,其关系是:f形状 f定向 f定位 当零件上某要素同时有形状、定向和定位精度要求时,则设计中对该要素所给定的三种公差(T形状、T定向和T定位)应符合: T形状<T定向<T定位 基准A 被测实际要素F S f L h1 P P S 基准A O Ly Lx 基准B 图4-28 定位最小包容区域示例 H A A A t1 t2 t3 a) 形状、定向和定位公差标注示例:t1 t2 t3 A H f形状 b) 形状、定向和定位误差评定的 最小包容区域:f形状 f定向 f定位 图4-29 评定形状、定向和定位误差的区别 f定向 f定位 一、形状公差与公差带 被测要素:为直线、平面、圆和圆柱面。 形状公差带的特点:不涉及基准,它的方向和位置均是浮动的,只能控制被测要素形状误差的大小。 1.直线度 其被测要素是直线要素。 1)在给定平面内 t 0.1 2)在给定方向上 公差带定义: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棱线必须位于箭头所指方向距离为公差值0.02mm的两平行平面内。 公差带 标注 3)在任意方向上 公差带定义: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在公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