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优秀教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
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
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
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
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
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
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
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
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 .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
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
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
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
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
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
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
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
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难点 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
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
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
丑……”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
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
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
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
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
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着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
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
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
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
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的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
感变化把握得好.
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