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赛课教案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湘潭县“杏坛之星”赛课
《赤壁赋》教案
湘潭县十中 刘 艳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4.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二、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并印发了《赤壁赋导学案》,要求学生疏通文意。)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月既望 望:看。
B 举酒属客 属:劝人喝酒。
C 方其破荆州 破:夺取。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樵:砍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B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 如泣如诉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今安在哉 B、 徘徊于斗牛之间
C 、何为其然也 D、 而又何羡乎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变化。 2、理清线索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无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乐——悲——乐
四、重点赏析
作者是因何而乐因何而悲,如何由乐转悲,由悲转乐的。
(一)因何而乐
学生齐读第一段,读完感觉作者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请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的波纹,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很朦胧,像做梦一样。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景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全体女生读)
(二)因何由乐转悲
提问:作者因何由乐转悲了呢?(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
乐 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
过渡段 歌词 (怀才不遇)
悲
箫声 (凄切婉转)
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三)因何而悲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分组讨论。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人生无常
个人渺小
情 人生短暂 悲
壮志难酬
(四)因何由悲转乐
提问:苏子是怎样来宽慰客,使客由悲转乐的呢?
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梳理。
学生分层次总结,教师相机点拨。
水 月 人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变 物我同一
未尝往也 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