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解题能力讲座(四)——高考常用的思维方法系列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填写时间 学科 物理 年级 上课时间 课时计划 2h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
重点、难点 教
学
过
程
解题能力讲座(四)——高考常用的思维方法系列三
思维方法八 临界思维法
1.方法概述
临界状态是指物体从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它既具有前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特点,又具有后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特点,起着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临界状态是物理问题中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以临界状态的规律为突破口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临界思维法。
2.方法应用
(1)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2)从关键词中找突破口:许多临界问题,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以暗示。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挖掘其隐藏的规律,找出临界条件。
(3)解决临界问题,一般有两种基本方法:
以定理、定律为依据,首先求出所研究问题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解,然后分析、讨论其特殊规律和特殊解;
直接分析、讨论临界状态和相应的临界值,求出研究问题的规律和解。 【典例1】 如图1所示,在xOy平面内第二象限的某区域存在一个矩形匀强磁场区,磁场方向垂直xOy平面向里,边界分别平行于x轴和y轴。一个电荷量为e、质量为m的电子,从坐标原点O以速度v0射入第二象限,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成45°角,经过磁场偏转后,通过P(0,a)点,速度方向垂直于y轴,不计电子的重力。
图1(1)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求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t;
(2)为使电子完成上述运动,求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
(3)若电子到达y轴上P点时,撤去矩形匀强磁场,同时在y轴右侧加方向垂直xOy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在y轴左侧加方向垂直xOy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电子在第(k+1)次从左向右经过y轴(经过P点为第1次)时恰好通过坐标原点。求y轴左侧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B2及上述过程电子的运动时间t。
(1)
(2)
(3)
(4)
甲
规范解答 (1)如图甲所示,电子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θ=
运动周期T=
t=T,联立解得t=。
(2)设磁感应强度最小值为Bmin,对应最大回旋半径为R,圆心为O1,则有ev0Bmin=,R+R=a,解得Bmin=
则磁感应强度B应满足的条件为B≥。
乙
(3)设电子在y轴右侧和左侧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则有
ev0B1=,ev0B2=
由图乙所示的几何关系可知
2k(r1-r2)=a,解得B2=
设电子在y轴右侧和左侧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1和T2,则T1=,T2=,t=k·
解得t=-。
答案 (1) (2)B≥
(3) -
本题第(2)问中在电子的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半径由磁感应强度大小决定,最大半径对应最小的磁感应强度。作出最大的弦是解决本问的关键,分别将两速度方向延长或反向延长,可得圆弧的两公切线,以两公切线为腰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弦,找出最大的弦即可求出最大半径。【即学即练】
1.(2013·福建卷)如图2所示,一不可伸长的轻绳上端悬挂于O点,下端系一质量m=1.0 kg 的小球。现将小球拉到A点(保持绳绷直)由静止释放,当它经过B点时绳恰好被拉断,小球平抛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点。地面上的D点与OB在同一竖直线上,已知绳长L=1.0 m,B点离地高度H=1.0 m,A、B两点的高度差h=0.5 m,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不计空气影响,求:
图2(1)地面上DC两点间的距离s;
(2)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解析 (1)小球从A到B过程机械能守恒,有
mgh=mv
小球从B到C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有
H=gt2
在水平方向上有s=vBt
由式解得s≈1.41 m
(2)小球下摆到达B点时,绳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有F-mg=m
由式解得F=2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F
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为20 N。
答案 (1)1.41 m (2)20 N
思维方法九 模型思维法
1.方法概述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模型思维法是利用类比、抽象、简化、理想化等手段,突出物理过程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从而进行分析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2.方法应用
(1)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基本程序
通过审题,提取有用信息。如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情境、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等。
弄清题给信息的诸因素中什么是主要因素。
再寻找与已有信息(某种知识、方法、模型)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或抽象概括或逻辑推理,建立起新的物理模型,将新情境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