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2010年14家医院9225株大肠埃希菌耐药率(%);2007年与2010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比较;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内 容;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的通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卫办医发〔2015〕43号) 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同时废止。 ;1、应用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方有指针应用抗菌药物;(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体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应注意6项:;3、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肉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序贯疗法与转换疗法;3、给药途径: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4、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阿奇霉素每日一次,罗红霉素每日二次)。
;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峰浓度关系较小。多数β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林克霉素类、氨曲南等。建议给药方法:缩短间隔,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抗生素杀菌作用与临床效果与药物浓度相关。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建议给药方法: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加。;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二、内科预防性用药(预防用药的目的及原则);二、外科预防性用药(预防用药的目的及原则);二、外科预防性用药(清洁及污染手术的界定);二、外科预防性用药(用药的针对性-有的放矢);二、外科预防性用药(预防用药的时间);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适应症,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2、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五)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五)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五)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六)备注;四、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越权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停用、变更不注明原因及品种选择依据;抗菌药物使用剂量过高或浓度过高;不合理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品种选择不当;抗菌药物使用应注意的其他问题;五、合理使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