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课稿(两课时,完整版).doc

发布:2019-05-17约3.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醉翁亭记》说课稿 惠来县锡溪学校 郑晓虹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美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含蓄委婉地写出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表达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和背诵全文,能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引导学 生掌握一些朗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 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和背诵全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和特点,感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讨论、探究、品味等教学方法,我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板书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二)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程序 (一)课时安排   ? ? 教参上要求用2课时学习本文。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疏通文意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字句。若有疑问可小组讨论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最后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成诵。《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第二课时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以读代讲,赏析美感 课堂以“美文美读”(自由读、范读、听读、配乐赛读)为方式开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本文的字音,句读,音量,语调,感情把握,然后进入“精读——疏解文意”的环节,让同学们读通课文,自主翻译,对于难词和译文提出质疑,全班同学解答,接着通过习题检查效果,最后总结并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2、搜集有关欧阳修与《醉翁亭记》有关的历史资料。3、准备醉翁亭记的“导游词”。4、写“家乡的美”小短文。为第二课时做好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 —— 把酒言乐,一醉方休 一、名亭导入,相约饮酒 播放图片,介绍中国四大名亭,激发学生兴趣,与同学们相约到醉翁亭一醉方休。 酒前闲聊——我心中的欧阳修 让同学们畅谈课前布置的作业:搜索关于欧阳修的资料。学生回答,补充,同时理清“唐宋八大家”关系,教师归纳——欧阳修,政治上有抱负,文学上有贡献。 三、品尝第一杯美酒——美丽的山水 观看视频,欣赏山水。 同学们一起听名家朗诵第一段,静心感受山水美景。 (二)读画名,找图画。 幻灯片呈现四个很美的画名: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请同学们在幻灯片所播放的风景图中,为这四个画名找到对应的图画,并说明理由。 (三)才艺展示——我来当导游。 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带着游客来到安徽滁州醉翁亭这,你要怎样向游客们讲解这个地方?请同学到讲台上来做“导游”。学生声情并茂的介绍,其他同学听后再补充,达到激发学生积极自我表现的目的。 (四)亭名由来,醉翁深意。 围绕“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展开分析,得出“醉”是表象,“乐”是本质的结论。 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文本,又能促使训练他们捕捉文本捕捉中心句的能力,而反复设问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中心句,从而也理清了行文思路。 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