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第一课时教案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变色龙》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教学落点(学习目标或学生达成目标),确定学生达成目标的方式及教具选择;
1、认识并识记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语概括课文内容,整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3、辨认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4、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
5、通过分角色朗读,识别课文细节描写及作用,能模仿着写一段话。(标杆点)
6、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认识小说的思想意义 。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 ,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二、学生预习: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识记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语概括课文内容,整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课堂活动】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分钟)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 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30分钟)
自学指导(一)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线字注音。
(1)chǎnɡ( )开 (2)旗zhì( ) (3)魁wú( )
(4)恐bù( ) (5)赔偿( ) (6)调( )解
(7)筛( )子 (8)没( )收
2、读准下列红色字的字音:
醋栗 盛满 畜生 戳穿
米粟 盛大 畜牧业 杀戮
3、了解作者及作品: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 ( )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 ( )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 ( )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变色龙”原是一种蜥蜴,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 (拓展:铁公鸡、笑面虎、白眼狼、地头蛇)
自学指导(二)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 2.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 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 根据本文的情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
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
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学生自主学习(15--20分钟)
第一步:学生独立自学,教师了解学情(5—8分钟)
第二步:分组交流、讨论、互帮互学(3—4分钟)
第三步: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展示、检测)(5分钟)
第四步:师生互动点评(3分钟)
以学定教,精讲点拨(10分钟)
第一步:教师精讲(5分钟)(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预设学生自学互教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步:学生质疑,教师引导点拨或学生互教 (这两个环节的顺序根据学情灵活处理)(5分钟)
四、当堂训练(5分钟)
说话训练:概述课文 指名学生概括课文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要求:1.简要概括。 2.注意情节的连贯。 300字左右。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合上课本,说一说此文写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