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宏观经济学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ppt

发布:2017-05-23约1.03万字共7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Monetarism]的货币政策在传递机制上与凯恩斯主义不同: 他们认为,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供给量。 假设前提: 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货币、债券、股票、住宅、珠宝和耐用消费品等。 在这一假设前提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利息率,而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实行“简单规则”或“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 二、供给学派的财政激励政策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不是调节总需求,而是刺激总供给,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们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应着眼于对人们经济行为的激励,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增加总供给。 他们认为,高税率和高社会福利导致“干不如不干”或“干等于白干”的后果,因而主张降低税率和社会福利支出。 减税政策: 当经济萧条时,凯恩斯主义认为可以采取减税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是针对西方国家的高税收制度的提出的,是为了增加储蓄和投资以及劳动的供给,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们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增加储蓄才能有效增加投资。他们所说的增加投资不是增加投资需求,而是增加供给。 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政策: 凯恩斯主义主张在通货膨胀时减少政府支出,也可以包括减少政府福利支出,以减少消费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则主张增加包括政府福利支出在内的政府支出,以增加消费需求。 供给学派的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政策是针对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提出的,是为了刺激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提高经济的竞争性和充分发挥个人独创性,以增加总供给。 三、供给管理政策 收入政策: 有人认为现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收入增长过快所推动的,因而主张限制工资收入的增长,使其增长率不致于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具体措施有:工会和企业自愿达成限制工资增长的协议;政府直接管制、直至冻结工资和物价;以税收作为奖励或惩罚遵守或超过工资增长率界限的企业和个人。 人力政策 有人认为现在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或摩擦性失业,因而主张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减少失业、增加供给。 具体措施有:进行劳动力再培训;帮助劳动力迁移;提供劳动力市场更充分而准确的信息;发展能在一定投资水平上容纳较多劳动力的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如发展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争论问题: 1.货币与财政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2.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3.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吗? 4.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 5.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参见[美]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中译本,下册), 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393-406页。 资料:近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经济学原理》 第23讲《IS-LM模型运用》 货币政策 1.七次降息 1996年5月1日到1999年6月10日约三年间,7次降低利率,五次是在1997年10月以后进行的,1998年下调了三次。1年期存款利率下降到2.16%,降幅在70%以上;贷款利率下降到5.85%,降幅近一半。 2.公开市场操作 1998年累计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1761亿元,净投放基础货币701亿元。1999年进一步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占当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加上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投放1013亿元,1999年公开市场操作共投放基础货币2933亿元,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80%。 3.调整准备金比率 1998年3月21日,法定准备金比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11月21日,中央银行进一步把准备金率降低到6%。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约2000亿元。 财政政策 1.国债投资 从1998年8月到2000年8月共发行了四次国债。其中三次发行的2100亿元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用于基础建设重点投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典型运用。提升总需求作用大小,取决于政府支出乘数大小。假定2100亿元国债投资在1998-99两年内全部完成,又假定政府支出乘数为2,即1元政府国债投资支出上升能够带来2元总需求增加,那么上述国债投资支出对提升总需求的贡献应为4200亿元,分摊到两年间,大约能使每年GDP增长率各提升1.2个百分点。 2.降低税费 减税主要是“增加出口退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