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岳阳楼记》范仲淹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揣摩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岳阳楼记》为何能一纸文章天下传,本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生读课文,师生纠错
2.生齐读课文,要求:语言流畅,节奏好,有感情。
三、出示教学目标
重点学习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品读课文,欣赏课文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四、合作与探究
1.有感情地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
(1)“登斯楼也”,为何有“忧谗畏讥”的感情?
(2)如何理解“浊浪”二字?
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明确:
(1)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二人皆被贬谪,所以会有以上情感。
(2)“浊浪”本意是浑浊的浪,这里有所隐喻,指的是奸佞小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指小人气焰嚣张,君子被埋没。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体会文中情感。
(过渡)文人笔下写景的文字“皆情语”,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揣摩涵咏读懂文本,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要求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生齐读第四段,思考问题:
(1)联系第三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第四段写景的内容呢?
(2)如何理解“芷兰”二字?
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明确:“芷兰”本义是香草和花中君子兰花,屈原的作品多将“香草美人”比作君子,产生了“香草美人”的说法,代指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人才。所以,该文本从隐喻的角度的角度讲,“芷兰”指朝堂上君子人才济济,并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政治环境发生改变,成了清明的政治环境,故“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情态。而自己忠君报国的远大志向就要实现了,所以高兴极了。
师追问:你应该用何种语气来这一段落?
(归纳)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要尝试着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使读出的声音更具有感染力,通过声音传达感情。
(过渡)这两种人其悲喜与个人的顺逆得失有关系,那么范仲淹对这两种人有何看法?
明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其中“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相对,古仁人超越了个人的得失,正确地看待“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而作者更加欣赏的古仁人的情怀。
师追问:“微斯人,吾谁与归?”感叹,没有这样的人与我一起,理解到这里可以了吗?
明确:
补充本文创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据此图想象着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当时被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恰好此时他就有了一个规劝好友的机会,因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范仲淹凭想象写该文,并结合自身情感的表达,他想让滕子京和他都做这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你想做这样的人吗?
你可以不做这样的人,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是这样的人,比如杜甫、陆游晚年落魄,但仍心系国家。所以我们要敬仰这样的人,而且我们的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人大量出现。
六、课堂小结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生齐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王禹偁《黄冈新建小竹楼记》并思考: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做,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