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2第二章 金融制度.ppt

发布:2017-04-12约5.06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信用 一、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纽带和灵魂。 在一个发达的商品交换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信用。信用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第一节 信用 二、信用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信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信用”的含义通常包含着信托、恪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内容。 第一节 信用 第一节 信用 (三)信用的构成要素 1. 信用的主体 即经济活动中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它们具体包括企业、机构、政府、个人以及在信用活动中起媒介作用的金融中介,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 信用关系 即信用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资金和实物的融通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关系。提供信用者为债权方,接受信用者为债务方。 第一节 信用 3. 信用条件 主要指期限和利率。期限是信用关系开始到其终结的时间。利息是债权人因让渡实物和货币使用权所得到的报酬。 4. 信用标的 即信用关系的对象。它可以是实物形式,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也可以是货币形式,主要表现为银行信用。 5. 信用载体 即信用工具,它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第一节 信用 三、信用的历史演变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第一节 信用 (二)信用的发展过程 尚未工具化的信用。指借贷活动虽已发生,但尚未具体化为工具,即借贷的书面凭证。 尚未流通化的信用。指信用虽已发生,且已具体化为工具,但还没有供信用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 流通化的信用。指借贷活动已经发生,并具体化为工具,而且这些信用工具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从而使得资金得以灵活运用。它是信用逐渐发展的结果,是信用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一节 信用 (三) 信用的历史演变 从借贷的内容来看,实物借贷----?货币借贷 从借贷的性质来看,高 利 贷----?借贷资本 第一节 信用 四、信用的作用 (一)使社会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二)丰富信用流通工具,节约流通费用 (三)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 (四)提高消费总效用 (五)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 商业信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相互依赖,但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上往往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脱节。而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则可满足企业对资本的需要,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商业信用的特点 1. 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2. 商业信用的客体主要是商品资本,因此,它是一种实物信用 3. 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即商业信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的数量、规模是相适应的,在动态趋向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商业信用的优缺点 商业作用的优点在于方便和及时。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受个别企业商品数量和规模的影响。 (2)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是由卖方提供给买方,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受生产和商品流转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 (4)商业信用授信对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业之间。 (5)此外,它还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四)我国的商业信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业信用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曾较好地发挥过商业信用的积极作用。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至1978年前,除只准对采购农副产品和制造长期的大型设备可预付定金外,其余一律禁止运用商业信用。 从改革开放至今,商业信用在我国逐步放开,范围逐步扩大,并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及地位 银行信用是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1. 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 2. 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它可用以任何方面 3. 银行信用与产业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