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主干知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5
学前卫生学的概念: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0-6、7岁)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
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况。
案例分析
在某教育局的网站上报到了某中心镇幼儿园开展幼儿拔河比赛活动的新闻。这则新闻说为了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锻炼幼儿身体,丰富幼儿的幼儿园生活,xx幼儿园于xx月xx日上午开展了幼儿拔河比赛活动。活动采取了男孩女孩比、班级比、教师参与比等多种形式,并曰热烈的场面、活跃的气氛得到了孩子和老师们的欢迎。
一、运动系统概述
(一)骨和骨连接
1、骨
(1)骨的分类
206块骨组成(成人),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2)骨的构造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此外还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骨质:骨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膜: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
学前儿童时期功能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生成,成年时转为静止状态。骨膜富有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髓:位于髓腔和松质间隙内。学前儿童时期的骨髓全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肱骨和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骨主要由有机质(有机物)和无机质(无机盐)构成。
有机质赋予骨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使骨坚硬挺实。两种成分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学前儿童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较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称为青枝骨折。成年人的有机质和无机质比例约为3:7,最为合适,因而骨具有很大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较坚韧。老年人的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较脆,易发生骨折。
2、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根据骨连结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1)直接连结:如颅骨间的缝或软骨(如椎骨间的椎间盘)直接连结,这种连结的活动范围很小或不能活动。
(2)间接连结:间接连结即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二)骨骼肌
骨骼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约占人体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并且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所以每块骨骼肌都可视为一个器官。
二、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骨的特点
1、学前儿童骨的结构和成分
(1)有机质多,无机质少——青枝骨折
(2)骨髓中全是红骨髓
学前儿童5岁前的骨髓全是红骨髓,造血功能强,有利于生长发育。5岁后,逐渐有脂肪增生,至成年期。
(3)骨膜较厚
学前儿童骨膜比较厚,血管丰富,这对骨的生长及再生起着重要作用。当学前儿童骨受到损伤时,因血液供应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愈合比成人快。
2、学前儿童几种主要骨的发育特点
(1)颅骨:前卤门和后卤门
(2)四肢骨
四肢骨增长,学前儿童的身高不断增加,全部骨化后,骨的长度才不再增加。所以学前儿童时期骨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若学前儿童机体对钙、磷、维生素D不能正常吸收和利用时,会形成佝偻病。
(3)腕骨
= 1 \* GB3 ①、成人的腕骨共有16块,左右各8块
= 2 \* GB3 ②、新生儿的腕骨是软骨,出生后逐渐发育
(4)脊椎骨
生理性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同时每个椎骨之间的软骨层特别发达,幼儿任何不良的姿势都会导致脊椎变形。
学前儿童脊椎保育要点: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要求儿童端正坐、立、行、走的姿势,坚持课间操和体育锻炼,以消除背部肌肉和躯干的紧张,同时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时间。此外课座椅的高度要适合孩子。
(5)骨盆
骨盆的结构:正常的骨盆是髋骨、骶骨、尾骨构成
= 1 \* GB3 ①、特点: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要到19-25岁时才会成为一块完整的骨。
= 2 \* GB3 ②、保育要点:禁止孩子从高处往硬地上跳,尤其是女孩。
(6)足弓
足骨的跖骨及其联结的韧带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
(二)学前儿童关节特点和保育要点
= 1 \* GB3 ①、特点:关节的伸展性、柔韧性和灵活性显著好于成人,但是牢固性差——“脱臼”
= 2 \* GB3 ②、保育要点:不要用力过猛牵拉孩子的手臂
(三)学前儿童骨骼肌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 1 \* GB3 ①、特点: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
大小肌肉群的发育速度不同
= 2 \* GB3 ②、保育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