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图版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沿海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为热带气旋。受其影响,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据此回答: 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热带气旋“桑美”气流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思考:台风与热带气旋的异同点 全球约有30%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 这些热带气旋中约有80%会发展成台风。 “桑美”最大风速每秒68米, 中心附近最低气压920帕。 读教科书38页图2-2-8,回答问题。 说出我国旱灾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我国不同区域旱灾季节分布特点。 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旱灾季节差异的形成与雨带移动的关系。 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总结 中国旱灾 我国旱情的区域特点和差异 1.“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地区(盛夏旱) 2.“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旱) 3.“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地区(伏旱)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中国2006年的川渝旱灾 1. 我国重旱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2. 结合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和雨带的推移知识,分析川渝旱灾的成因。 三大因素导致罕见干旱 我国的严重干旱主要是由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活动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大陆高压稳定,冬季高原积雪偏少等原因造成的。 三大因素导致罕见干旱 1. 北方南下冷空气较弱,还导致南北气流交汇不明显,造成上述地区降水偏少。 1. 降雨少,气温高。去冬以来,华北大部、西北大部、黄淮大部及江淮部分地区连续无雨雪日数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 2. 寒旱叠加。2008年12月份以来,共出现3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12℃,局部达17~20℃,导致了许多地区无法进行抗旱浇灌,加重了旱情。 3. 灌期提前,用水集中。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灌溉次数,用水集中,加之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 读教科书40页图2-2-10回答问题: 1.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 试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暴雨洪涝灾害的原因。 3. 高原积雪偏少,热状况偏强。自2005年冬季2006年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青藏高压偏强,与副热带高压连接形成强大的高压带,持续控制川渝地区,阻断水汽通道,造成干旱少雨。 2. 副热带高压异常:近期资料显示,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副热带高压脊线每日均维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为26°N。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热带高压的这种形态,不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带到西南地区东部。 2009年我国北方春旱严重原因分析 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分析,为什么我国春旱 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地区? 春季,气候转暖,气温回升,蒸发量大增: 农作物也开始返青、生长,需大量用水, 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加剧了华北地区的春旱。 东北地区春季积雪融化,缓解了春季的旱情。 西北地区一年四季降水稀少,降水变率小, 江淮地区,地表水丰富,农业灌溉便利。 危害 旱 灾 自然原因 防御措施 区域差异 华北春旱 华南冬春连旱 东北夏旱 长江中下游伏旱 西南冬春连旱 季风气候,降水量地区、季节变化大。 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知识结构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地区差异的成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 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 流速慢,流量大,排水不畅。 1.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异常。 2.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3.人为占用河道、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行洪能力。 危害 暴雨 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 防御措施 分布特点 沿海多,内陆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部多,西部少 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五个洪涝多发区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 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