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国的气象与洪涝灾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22—23联系中国地形,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 * 导入学生小组的汇报,学生通过搜集干旱灾害及防御措施,加深理解,培养搜集、整合资料能力,培养减灾意识。 导入学生小组的汇报,学生通过搜集干旱灾害及防御措施,加深理解,培养搜集、整合资料能力,培养减灾意识。 * * 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地理思维。 * * 导入学生小组的汇报,学生通过搜集洪水的灾害及防御措施,加深理解,培养搜集、整合资料能力,培养减灾意识 * 47—50 培养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地理思维。 * 52—55 通过高考试题,反馈练习。 * 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地理思维。 * 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影响林业、渔业, 影响水电工业,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旱灾危害 1. 降雨少,气温高。去冬以来,华北大部、西北大部、黄淮大部及江淮部分地区连续无雨雪日数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 2. 寒旱叠加。2008年12月份以来,共出现3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12℃,局部达17~20℃,导致了许多地区无法进行抗旱浇灌,加重了旱情。 3. 灌期提前,用水集中。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灌溉次数,用水集中,加之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 2009年我国北方春旱严重原因分析 危害 旱 灾 自然原因 防御措施 区域差异 华北春旱 华南冬春连旱 东北夏旱 长江中下游伏旱 西南冬春连旱 季风气候,降水量地区、季节变化大。 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知识结构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1、自然原因: 气候: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夏秋两季,台风活动带来特大暴雨。 水系:我国河流支流多,流域面积大,干流流量大;河道弯曲,排泄不畅。 地形:我国河流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流缓慢。 2、人为原因 河流上游植被的破坏,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致使河床升高; 人为占用河道、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行洪能力。 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分析我国多暴雨洪涝灾害的原因。 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冲垮河堤 破坏交通等公共设施 淹没农田与村庄 对沿岸城市构成巨大威胁 造成人畜伤亡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防御洪水灾害的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建分洪、滞洪、蓄洪区等。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实行防洪保险等。 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高考链接: 31、读图,回答: (2013高考题新课标1)(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N 0 2000m 1000 河流 500 等高线/m 居民点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10分) 【答案】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4分)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2分)降水量大且集中。(2分)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2分) 1.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异常。 2.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3.人为占用河道、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行洪能力。 试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暴雨洪涝灾害的原因。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读图,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2)说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