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林哈德与葛笃德》.pptx

发布:2017-05-22约4.86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林哈德与葛笃德》;;;1768年在涅伊果夫(Neuhof,意为新庄)筹办示范性农场,进行改善农民生活的实验,但这次实验失败了。 1774年在涅伊果夫创办了一个孤儿院,收容50多个6—18岁的贫苦儿童,亲自教他们读、写、算的初步,同时让几个工匠教他们纺纱织布。虽然这次实验在1780年失败,但为《林哈德和葛笃德》的创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1781年2月,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第一部问世(第二、三、四部分别于1783、1785、1787年出版)。;1798年,应瑞士政府的邀请,创办了施坦兹孤儿院,继续他的教育实验,但因战争影响,不久即停办。;1800年与友人在布格笃夫城创设了一所寄宿制中学,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1804年迁往伊佛东后,成为名震全欧的学校。1825年伊佛东学校停办后,他悲哀地回到故乡,总结了一生的教育工作经验,写成了回忆式著作──《天鹅之歌》。1827年2月17日在故乡与世长辞。碑文称他:“涅伊果夫贫民的救济者,《林哈德和葛笃德》里的国民导师,施坦兹的孤儿之父,布格笃夫及伊佛东新式学校的创设者,善良的公民,为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主要教育著作有;《隐者夕话》(1780年)、《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论教学方法》(1800年)、《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1801年)和《天鹅之歌》(1826年)等。;;《林哈德与葛笃德》这本书描写了贤惠的妇女葛笃德在“善良的”县长的支持下依靠改良生产,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故事。小说表达了作者试图透过革新教育,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贫苦人民子女教育水准的强烈愿望,全书洋溢著作者热爱贫苦人民及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热之中的人道主义热情。因而,书一问世,就驰名整个欧洲大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这部名著以小说形式记述了有抱负的县长亚尔纳、少尉格吕菲等人与以葛笃德为代表的开明少妇为了实施改革坡那镇贫苦人民生活状况以及农村教育计划出谋划策、尽心尽力的故事,其中充分体现了作者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倾向与理想。;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葛笃德的言行以及她对儿童教育的活动、县长亚尔纳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坡那镇学校校长格吕菲对教育的改革与探索等的描写,表达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倾向和理想,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法兰西共和国立法会议曾因此书于1792年授予裴斯泰洛齐“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称号。; 慈祥亲民的县长亚尔纳、贤惠开明的泥瓦匠夫人葛笃德等人非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接人待物等大小事上的规范表现,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教导孩子注意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努力工作,自力更生;热心待人,不计小事;乐观生活,不畏苦难。他们不仅仅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还积极地通过各种形式去教育其他孩子,用爱的方式去感化孩子们。在裴斯泰洛奇看来,爱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元素,这种爱包括母子(女)之间、师生之间、友邻之间以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友爱关系。因为有爱,人与人之间才有和谐相处的希望,社会才会朝着有希望的方向发展。; 文中,县长亚尔纳不但是自己家孩子的慈父,他还是坡那镇所有穷苦孩子亲近的县长父亲大人;葛笃德在找教育自家孩子的同时也对鲁迪家的孩子进行着一样的教育活动;至于少尉格吕菲,与其说他是坡那镇小学的新校长,还不如称其为坡那镇小学生的父亲来得贴切。还有马莱丽、瑞诺瑛等老好人都在用最真切的爱为坡那镇穷苦人民的明天付出着自己的努力。 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的思想,提出和论证了家庭在儿童道德习得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道德习得的原生地。其中,对父母的爱、父母的言行、良好的家庭氛围、道德实践、同伴交往和惩罚等都是影响儿童道德习得的重要因素。 ; 这种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葛笃德与少尉对孩子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葛笃德在家中指导孩子们一边纺纱,一边识字、唱歌,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还有,少尉格吕菲教给学生测量的方法后叫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带头领着学生种花种草,做蜡像等等这样通过将学习理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方法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另外,裴斯泰洛奇认为教学内容应从简单到复杂,遵循儿童自然 发展规律。例如,葛笃德在教孩子们认字时,把字母写在黑板上,将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相结合,轮流教会他们读写相关内容;在教孩子们学习初级史地、自然知识时借助直观图画辅助孩子理解知识。就像这样,学生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掌握知识。当然,著作中还体现了作者其它教学方法,我在这里就不一一概述了。 ; 尉格吕菲当上坡那镇小学的新校长后,向学生们发布的第一通信息就是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纺织工具、农耕工具到学校来,还特意聘请了相关的技术能手葛笃德、马格丽到学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