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二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二章 劳动需求分析
第一节 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第二节 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第四节 劳动需求弹性
第五节 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2
第一节 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1. 1 派生需求原理
1. 2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3
1.1 派生需求原理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不同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劳动的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
4
1.2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1.2.1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2.2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2.3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2.4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5
1.2.1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生产要素必须共同使用才能生产商品
生产函数表明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必须的最低劳动数量
生产函数可以用下式表示:Q = f(L,K)
技术系数: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
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6
1.2.2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表2-1 资本和劳动调整的时间滞后
劳动
资本
1. 改变劳动数量的决策时间
改变资本数量的决策时间
2. 广告(以及其他的搜寻方式)搜寻时间
搜寻时间
3. 面试时间
生产者的制造时间
4. 培训时间
安装和调试时间
表2-2 短期、长期和超长期分类
时间范围
变化的要素
固定不变的要素
短期
劳动
资本和技术
长期
劳动和资本
技术
超长期
劳动、资本而后技术
7
1.2.3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以就业为目标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导致企业的实际劳动雇佣量大大超过了与按利润最大化行为目标所要求的雇佣量,因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隐性失业”现象
8
1.2.4 社会制度安排影响劳动需求
约束劳动需求的制度因素: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工制度、户籍制度、固定工资制度、企业福利保障制度等,企业无自主用工权利
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所需劳动力类型和数量
最低劳动标准
禁止童工、禁止女工夜间作业
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工作时间等
最低生活保障
包括国家救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排除了劳动者在最低限度的生存和安全无保障时可能产生的不合理的劳动合同
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9
第二节 完全竞争下的企业劳动需求分析
2.1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2.2 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2.3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
完全竞争的企业是指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
10
2.1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公式表示为:MPL·P =W
图形表示为:
11
2.1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
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12
整个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行业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2.2 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13
2.3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