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
——以马三家镇为例
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122班 刘伟 201203185
摘要:
城镇发展规模规划背景
总体规划是以“准确定性、模糊定量”为主要特征的规划工作步骤,“准确定性”即为明确规划对象的性质及发展趋势“模糊定量”并不是说含糊定量,而是量的值不应是确定值,而应是弹性的规模等级一个数量级别的范围。一方面,规模问题是规划的核心问题,规模应该是弹性的,但是过分模糊就将导致下一步骤的规划用地布局结构以及设施配套都产生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沿袭了近多年的计划配套确定规模的规划方法已经与城镇的发展变化有不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现行的规模数据做相应的调整。
现状概况
马三家镇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隶属于于洪区人民政府,现辖19个(合并后为14个)村和4个(合并后为2个)社区。行政区域面积74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耕地面积3760公顷。
1.1发展优势及潜力:
·发展机遇难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宏观政策指引,大沈阳经济圈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发展目标激励。
·区位条件良好:马三家镇地处大沈阳经济区西北,沈山铁路、国道给马三家创造了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
·空间战略带动:充分利用沈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确定的“南拓、北统、西优、东进”战略,充分依托沈北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形成农业发展节点。依托西部工业的大开发加强工业建设。
·生态环境绝佳:蒲河水质优良,镇区内发展用地内水面较大。这些均是使马三家镇发展成为生态型宜居小城镇的生态保证。
1.2发展存在的问题:
·战略发展边缘:在顺应沈阳发展战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马三家处于沈阳空间发展战略中“北统”和“西进”的边缘。因此产业定位如果不明确,城镇建设将会受到一定限制。
·发展基础薄弱:镇区经济还不发达,自身内部推动力不足。产业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第三产业比例较低,缺乏产业聚集效应。
·铁路交通条件限制: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马三家对沈山铁路的使用率逐渐下降,同时铁路分割了镇区,阻碍了??地发展。
2.马三山镇具体情况与规模预测:
马三家镇总体规划工作在镇区内安排用地布局和各项建设,以全镇行政区作为二级规划区,在此范围内综合安排各项工农业生产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定各村庄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原则和标准,实行全部土地用途控制,划定不准建设用地,特别是提出农业产业与乡镇企业发展的链条关系这一方面做的较好,镇区规划与镇域划协调考虑,形成区域间的合理安排。
2.1人口规模预测
第一,马三家镇主要采取了综合分析法和区域分析法,辅助了几种方法核对计算结果。
第二,马三家镇虽然在近年内实行了街道管理整治,但人口规模未发生突变,因此,规划进行偶然性进行预测分析时,主要应参考自身发展能力以及周边受辐射乡镇的对比值,以决定偶然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提出规划建议,在这里政策性因素不是主要问题。
第三,人口预测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迎合政策数字,具体镇的人口预测必须要考虑到区域间的协调。偶然性的预测以及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应该补充到总体规划当中去,作为城镇发展的弹性选择。
马三家镇2005年建成区总人口为1.22万人。马三家镇的规划采用综合预测法和区域分析法进行综合预测,根据收集的数据,考虑了马三家镇区用地条件和环境容量,按照上述原则,规划确定马三家镇区聚居人口在2005年1.22万人的基础上,年增加至2.6万人左右,2020年增加至4.3万左右。
2.2土地利用规模预测
马三家镇现状建设用地2.1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78平方米/人。针对现状人均用地指标偏大、用地浪费、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规划确定了适当人均用地指标,在规划期内,马三家镇区用地规模确定为:
马三家镇区用地规模预测表规划时段用地规模(h㎡)人均用地(㎡/人)现状(2005年)217.2178.0近期(2010年)425.0160.0远期(2020年)629.3145.0第一,沈阳地区小城镇普遍存在现状人均用地较大的现状问题。尤其远郊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用地不紧凑,人均现状建设用地的指标过大,多数超过200㎡/人。这些城镇近期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均超过了150㎡ /人的规范指标要求,远期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上限指标均接近150㎡ /人,仅仅是满足了规范的最上限要求,如上普遍性原理分析,势必造成用地浪费,影响国家施行的村镇用地政策,缩减规划人均指标。
第二,其中马三家镇由于靠近沈阳市区,建设密度相对紧凑,尤其处于向小城市转型期,用地、建筑、人口结构等因素都有相应变化,人均建设用地体现城市型特征,较为合理。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虽略有超标,但基本符合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状况。
2.3居住区规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