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PLC第一篇(三菱)第三章顺序控制程序的编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顺序控制程序的设计方法 $1 顺序控制设计法与顺序功能图 顺序控制就是按照生产工艺预先规定的顺序,在各个输入信号的作用下,根据内部状态和时间的顺序,各个执行机构自动地进行操作。 顺序控制设计法最基本的设计思想是将系统的一个工作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顺序相连的阶段(步,Step),用编程元件(例如M)来代表各步。在任何一步内输出量的状态不变(ON或OFF)而在各步中可执行不同的输出。 使系统由当前步进入下一步的信号称为转换条件。顺序控制设计法用转换条件控制代表各步的编程元件,让它们的状态按一定的顺序变化,然后用代表各步的编程元件去控制输出。 使用顺序控制设计法时,应首先根据工艺过程画出顺序功能图,然后根据顺序功能图画出梯形图。 一、顺序功能图的组成及绘制 例:某组合机床动力头的进给运动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按下启动按纽X0动力头快进;当碰到X1(行程开关),动力头由快进变为工进(加工工件);加工完毕,动力头碰到X2,暂停3s后由工进变为快退;退回原点动力头碰到X3停止,等待下一次启动。试画出该控制过程的顺序功能图。 顺序控制功能图由 1.步 2.动作 3.有向连线 4.转换 5.转换条件 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二、顺序功能图的基本结构 单序列 选择序列 ——当某一步后面不止一步,而是由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步)组成,这些后续步分别由与该步对应的不同的转换条件来选择。当这些后续步及其所属序列完成后,根据相应的转换条件又汇合到一起,这种结构为选择序列. 并行序列 当某一步之后只有一个转换,而这一转换条件的满足会使该步后面的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步)同时变成活动步。当这些活动步及其所属序列全部完成,且转换条件满足后,汇合到一起,然后转换到后续步。这样的结构称为并行序列。 为了强调转换的同步实现,水平连线用双线表示。 并行序列的开始称为分支。在分支处,转换的实现导致几个序列被同时激活,而且每个序列中的活动步的进展是独立的;在分支处,转换符号只能在表示同步的双水平线上方。 并行序列的结束称为汇合.转换符号只允许在表示同步实现的双水平线的下方.只有当直接连在双线上的所有前级步都是活动步且相应的转换条件满足,才能发生到下一步的转换.同时,所有的前级步都变成不活动步。 三、绘制顺序功能图的注意事项 1. 两个步绝对不能直接相连,必须用转换将它们隔开。 2.顺序功能图中的初始步一般对应于系统等待起动的初始状态,这一步可能会没有什么输出处于ON状态。初始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该步,无法表示初始状态,系统也无法返回停止状态。 3.自动控制系统应能多次重复执行同一工艺过程,因此在顺序功能图中一般应有由步和有向连线组成的闭环,即在完成一次工艺过程的全部操作之后,应从最后一步返回初始步,系统停留在初始状态(单周期操作),在连续循环工作方式时,将从最后一步返回下一工作周期开始运行的第一步 。 4.在单序列中,只有当某一步的前级步是活动步时,该步才有可能变成活动步。而初始步之前通常是没有前级步的,因此,必须用初始脉冲M8002的常开触点作为转换条件,将初始步预置为活动步,否则顺序功能图中永远不会出现活动步,系统将无法工作。 5.如果系统具有自动、手动两种工作方式,顺序功能图是用来描述自动工作过程的,这时还应在系统由手动工作方式进入自动工作方式时,用一个适当的信号将初始步置为活动步 。 四、 设计顺序控制程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自动控制程序的初始状态 开始执行自动控制程序之前,应使系统处于初始状态。然后将代表初始步的编程元件置为有效,使初始步变为活动步,为启动自动运行作好准备。同时要使代表其余各步的编程元件无效,使程序在没有启动之前,只有1个活动步。 2、双线圈问题 在自动和手动程序中,或自动程序的各步中,都需要控制PLC的输出Y,因此同一个输出Y的线圈可能会出现2次或多次被激励,造成双线圈输出。 解决双线圈输出的办法是在各步中执行输出时,不直接输出Y,而是用不同的辅助继电器(M)来代替输出Y。在所有的步全部编程完成后,在程序末尾再集中编制1段输出程序,将各步中要求同1个输出Y的各个M相“或”后驱动该Y输出。 3、转换实现的条件 (1)该转换所有的前级步都是活动步。 (2)相应的转换条件得到满足。 4、转换实现应完成的操作 (1)使所有由有向连线与相应转换符号相连的后续步都变为活动步。 (2)使所有由有向连线与相应转换符号相连的前级步都变为不活动步。 $2 顺序控制梯形图中实现转换的方法: 实现转换的方法有多种,如起停保电路、置位复位电路、使用STL步进指令等 一.使用起停保电路实现转换 单序列顺序功能图的梯形图实现 二、使用置位复位电路实现转换 三、使用STL指令的编程方法 1、STL指令简介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