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04-14约5.16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0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8-20页例1,练一练,练习五第1-4题。 教材解读 本教学内容为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为继续学习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奠定基础。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例题提供了一些圆柱和圆锥形实物的图形,首先结合实物图形进行圆柱特征的研究。先让学生观察物体,发现圆柱的特征,再呈现圆柱的直观图,教学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然后仿照认识圆柱的方法探索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直观图,了解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练一练和练习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第2题沟通立体图形和视图之间的练习;第3题通过旋转有关的平面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想象能力;第4题做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为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旋转初步体会“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圆柱和圆锥教具和学具模型、长方形小旗、直角三角形小旗、线、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并且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认识了圆柱和圆锥。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和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感受到圆柱和圆锥和以前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同的,而是旋转体。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 本节课通过观察、举例、自学等手段,让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不管是圆柱还是圆锥的认识,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这样的学习形式,既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又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认识圆锥时,教师放的比较多,学生自主建构,互学互教,小组交流都非常到位。 3、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学特征认识时,都是由圆柱、圆锥的实物图引入直观图再探究,并且教学中重点讲解了圆柱侧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圆柱的高的引申,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 2、关于圆柱,同学们曾经在一年级初步认识过,找一找,屏幕中这些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大屏幕出示ppt1)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 谈话:如果把圆柱的直观图画下来,先想一下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ppt2圆柱直观图)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提取材料,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圆柱和圆锥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 二、自主探索,交流分享。 圆柱的特征 1、认识圆柱的底面(学生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把圆柱拿出来,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别人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说明:两个圆是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 当学生说这两个圆大小相等时,教师提问:大家都这样认为吗?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只是大家的猜测,要想得到准确的答案,我们还必须(验证)。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动手验证,圆柱的底面到底是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提问:谁把自己的验证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 (1)量一量两个圆的直径,直径相同,说明圆的大小相等。 (2)用绳子量两个圆的周长,周长相等,说明大小相等。 (3)可以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