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3章 高地震烈度场地.ppt

发布:2017-04-24约4.87千字共7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3章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地震烈度表,是 划分地震烈度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震现象、人的感觉等等来划分制定的。 震级是反映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震级与烈度虽然都是地震的强烈程度指标,但烈度对工程抗震来说具有 更为密切的关系。;;;;场地:工程群体的所在地,其在平面上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区、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区域范围。 场地土:场地范围一般深度15-20m内地基土 场地土的作用:地震波的传播介质 结构物地基 建筑物震害程度: 与场地的地形、地貌、土层性质、水文条件密切相关;地震力的破坏作用 地变形的破坏作用 断裂错动、地裂缝与地倾斜等。 地震促使软弱地基变形、失效的破坏作用 地震激发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破坏作用;;;;;;;;;;;;;对于由软岩或松散物质组成的坡体,在震裂溃屈后,可能会在地震过后的一段时间甚至新的因素(暴雨)作用下才发生滑动。;;;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建筑场地的选择 尽可能避开强烈振动效用和地面效应的地段作用场地和地基 避开活动断裂带和与断裂有联系的断层 避开不稳定斜坡或可能产生破坏的斜坡区 避免孤立突出的地形 地下水位埋深过浅的地区 避开浅埋大溶洞;持力层和基础方案的选择: 基础要砌置于坚硬、密实的地基上,避免松软地基 基础砌置深度要大些,以防止地震时建筑物的倾倒 同一建筑物不要并用几种不同型式的基础 同一建筑物的基础,不要跨越在性质显著不同或厚度变化很大的地基土上 建筑物的基础要以刚性强的联结梁连成一个整体;建筑物结构形式的选择及抗震措施 (1)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柱,减少墙身的破坏,并改善其抗震性能,提高延性。 2)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并与构造柱连接起来,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改善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了房屋的抗震能力。 3)加强墙体的连接,楼板和梁应有足够的支承长度和可靠连接 4)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等。 (2)框架结构构造措施。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较常用的结构形式 (3)设置必要的防震缝。 ;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场地条件对建筑物展害影响的主要因素: 场地土的刚度 场地覆盖层的厚度 震害表明: 同一震级、震中距,软弱地基地面的自振周期长,振幅大,持续时间长,震害严重 软弱地基上,柔性建筑易遭到破坏;坚硬地基上,柔性建筑表现较好,刚性建筑表现不一 总体上,在软弱地基上建筑物的震害比刚性地基严重;建筑物的震害随覆盖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加重;建筑场地地段划分;场地和场地土类别划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1.2: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规范》(GB50011-2010)4.1.6 : 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其中I类分为I0、I1两个亚类。;抗震设计场地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 1. 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 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1/5-1/3,山间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3 个。 2. 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构筑物,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 个,当测量的剪切波速值相差较大时,可适量增加测孔数量;对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多幢构筑物,测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构筑物下不得少于一个。 3. 丁类建筑层数不超10层,高度不超30m丙类建筑,可查表计算;为场地评定计算深度与剪切波在地表与计算深度之间传播的时间的比值;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覆盖层厚度用以描述地震波输入松散层的基准面,从基岩传来的各种谐波分量在覆盖层中有不同的滤波和放大作用,对地面反应谱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 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翦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场地类别 ;例: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土层资料如表所示,试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2)确定覆盖层厚度;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