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左传导论下PPT概要.ppt

发布:2018-03-10约4.93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春秋》经传导论 李孝倉 《左传导论》(下) ——《左传》文献价值说略 目   录 一、《左传》的历史文献价值 二、《左传》的经学文献价值 三、《左传》的文学文献价值 四、《左传》的语言文献价值 五、《左传》的文化文献价值 一、《左传》的历史文献价值 《左传》:真正的史书。 《左传》:孔子“春秋学”原旨、“春秋之教”精神。 《左传》:实现“传解”《春秋》的目标,拥有多方面的历史文献价值。 第一,关于《左传》的史料价值 1、《左传》对《春秋》所做的“详解”。 《左传》:阐释春秋历史最重要的形式与内容。 《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秋,晋栾盈出奔楚。” 《左传》:通过九百余字的篇幅,给出详尽的阐释。 鲁隐公之死: 《春秋》: “公薨”。 《左传》:“羽父使贼弑公于写氏”。“春秋之教” 2、《左传》对《春秋》史实的补充:无经之传 《左传》使大量“失载”现象得以避免,更多地保存了“春秋”的历史史实,为广泛地审视春秋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左传·隐公元年》补充史实例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書,非公命也。 ” “八月,纪人伐夷。 夷不告,故不書。 ” “有蜚。 不爲災,亦不書。”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 公弗臨,故不書。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 ” “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爲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請師于邾,邾子使私於公子豫。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人、鄭人盟于翼。不書,非公命也。 ” “新作南门。不書,亦非公命也。 ” 3、《左传》对《春秋》史实的订正 《春秋?襄公二十七年》:“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有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左传》“依经立传”:凡经文没有补充、修改、说明、订正之需,则不立传文。 《左传》对《春秋》误载订正:有心为之! 第二,关于《左传》的史学价值 孔子《春秋》之学的出发点与根本目标:以史实叙述为基础,发掘历史经验教训,提供经世致用的“鉴戒”。 《左传》实现历史学内涵的两种形式:  一,对《春秋》“书例”的说明与归纳;  二,对《春秋》的历史评论。 《左传》的“书例” 、“凡例”: 杜预《春秋释例》 :“五十凡”。 《左传》审视历史的态度,《左传》敘述历史的严谨。 《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春秋左传学”“义理之学”的基本内容,与《公羊》、《榖梁》“义法之说”不同的历史学意义。 对于历史史实的“识”与“评” :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左传》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基本评判,《左传》所主张的“君臣伦理”观念,其评判历史、经世致用之意。 《左传》由历史史实所生发出的一种伦理观念!建立起一套历史学的基本观念和规范。 二、《左传》的经学文献价值 经学:以孔子“六艺教育”当中的“六经”为基础。 孔子“六经之学”的基本出发点。 孔子“六经之学”的基本视角。 经学:借助对“历史”的评价与总结,宣达孔子对于社会、人生的各种观念与主张。 1、《左传》之入经 《春秋左传》的经学意味: 符合孔子“六经教育”的原貌 第一,“经”的原意。但凡经典而古老的文献,都可拥有“经”的名号。 第二,文献的起源。《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同属一源,都是传承孔子“春秋之学”的文献文本。 第三,学术史的依据。《左传》具有的“经学”意蕴。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属辞比事” 是《左传》实现《春秋》叙述历史史实的真正用意。 2、《左传》的“经学”价值 第一,《左传》宣示“经义”的方式更合孔子的模式。 孔子“六艺” :“诗教”、“书教”、“礼教”、“易教”、“春秋教” 。 “春秋教”:评说历史、彰明鉴戒、论其事非、得失。 “以史为鉴”是孔子“春秋之学”的基本思路。 《左传》在叙述史实与孔子的做法相吻合。体现对历史史实的评价。 第二,《左传》当中的“义理之学”。 “春秋左传” 的“义理之学”勾勒出 “经学”内涵所指。 不同对于“义理”的具体内涵有不同阐释,但其指向都是围绕着孔子“春秋之学”义旨形成。 第三,《左传》当中的“经学”元素。 《左传》叙述历史、评述历史的标准:“仁”、“义”、“礼”、“信”。 体现孔子的基本主张,反映的是儒家的基本伦理观念。 “经学”内涵的重要元素。 值得思考的问题: 《左传》所蕴涵这些“经学”内涵应当怎样去认识与评价? 《左传》所蕴涵这些观念究竟是“六经”当中所固有的,还是孔子发掘出来的? 《左传》所蕴涵这些观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