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各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态。
气候:某地温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以及他们以年为周期的振动。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呈现足够的浓度,持续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环境,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
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程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照度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差。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这种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式表示。
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的总质量的比值。
蒸散:农田中,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
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水分利用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气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气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漩涡。
霜冻: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冷害: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零摄氏度以上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大陆度: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
气候
一、辐射因素
太阳辐射在空间,时间上分布不均匀,以及下垫面特性的不同,造成了地面热量分布不均匀,使各地气候产生差异及气候的季节变化 。
① 随φ上升,太阳辐射量逐渐下降,最小值出现在极地(546.9×107j/m2),最大值出现在赤道,全年(1317.8×107j/m2)。
二、地理因素
(一)地理纬度:由于地理纬度不同,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就不同,如果全球地面
处处均匀一致的,太阳辐射总量,辐射收支差额,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均应成为与纬
圈平行的带状分布。
(二)海陆分布: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上述气候要素随纬圈的带状分布遭到破坏。因为海陆热特性不同。
(三)地形
1、地形本身所形成的气候特点
2、高原、山系对临近地区气候的影响
a、由于地形的不同,在同一个气候区里的实际气候相差很大。
高大山系走向—常成为气候的自然分界。一般向风坡→雨坡,背风坡→少雨坡,如我国的秦岭---800mm等雨量线, 以北---暖温带,半湿润;以南—亚热带,湿润。
b、高原—本身构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它对临近地区气候的影响,也起着显著的作用。
c、h↑,p↓,空气中悬浮物体、水分显著↓,山顶空气清晰洁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高山上的 S相对增强,D相对减弱→紫外线辐射多,抑制微生物的活动,树木的生长高度。
(四)洋流
暖流:从低纬度→高纬度的洋流。(黑潮)
寒流:从高纬度→低纬度的洋流。
受暖洋流影响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反之寒冷干燥。
一、气候带
气候带是指围绕着地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区域,带内的气候特征基本相似。
1、古代亚里氏多德划分法
标准:以回归线和极圈以及太阳辐射量和昼长,把全球分为五个气候带:热带、温带(N,S)、寒带(N,S)
2、近代划分法:柯本
标准:温度和降水为依据划分为9个带。
①最热月(7月)的月平均温度10 ℃的等
温线作为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②最冷月月平均温度18℃ 等温线为温带
和热带的分界线。
温带:寒温带、暖温带、副热带
3、近代通用划分法
标准:按标准纬度划分11个气候带。
10° N--------10 °S 赤道气候带
10° N ------23.5° N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