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 山师心理学院 徐夫真 “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79.4%,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小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为问题按比例排列,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在努力地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随着生理的发展成熟,他们的自我认识、道德价值观、性心理及性别的社会化等构成了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常的青春期发展可能伴随着许多令人苦恼的、骚动的和不可预知的想法、感情和行为。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外,许多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若要区分真正的偏离行为和较小的发展危机,了解发展的知识和个体正常行为范围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Copeland “个体特质” 自我意识高涨。 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个体尤其关注自我形象,有时认为是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有时从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情绪一落千丈,极为自卑。个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是怎样的我?” 充满幻想。 个体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往往是偏激的或不切实际的,往往会随着个体体验到的强烈冲动和强烈的情感而变化。 自我表达的需要。Copeland称之为“做你自己的事”,摆脱对父母的依恋或依赖,追求独特的自我,不再遵循父母设定的发展模式。“我的生活,我作主”。 充满哲学抽象、理论和理想。心中充满了诸如“绝对真理”、“极限真理”等哲学问题。不轻易接受权威的观点甚至表现出某种叛逆性。 对性感兴趣。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是指个体在个体时期顺应自己性别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特点而表现出的性意识、性情感等心理活动。个体开始变得非常关注外表和衣着,打扮自己。 从众。为了求得相互的接纳,这一同伴群体内部也表现出求同的趋向。 高敏感性、情绪波动、冲动的倾向(如叛逆行为甚至是犯罪和反社会行为)、行为抑制甚至是社会退缩。 主要内容 一、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表现与类别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 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心理与行为问题干预策略 阿德勒指出,个体的不良行为具有四个目标 1.寻求关注 寻求关注的个体认为,只有成为成人或同伴关注的中心,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 他们可能会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目标。 一是积极的行为:如取得成功、施展才能、外表好看等; 二是无用的行为:如调皮、炫耀卖弄、毁坏东西等。 对情绪障碍和社交恐惧症者的关注可能会适得其反。 个体焦虑、担心、哭泣、逃避和忧伤——成人的关心(同情和担心)——强化个体的行为结果——使之与病人同等——再次出现焦虑或恐惧反应。 2.权力 反抗成人或者其他权威人物的控制。他们不会受成人规则的限制,也不会屈服于被处罚的威胁。 3.报复 指个体对伤害他的成人或者成人所代表的社会作出反击。受报复驱使的个体最喜欢采用的行为包括撒谎、偷盗、欺骗、咒骂老师和父母、破坏行为和暴力行为。 4.假装无能 如果报复行为没有达到目标,他们就会停止针对父母和老师的行为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不活跃和消极行为,他们放弃斗争,不关心学校、家庭和朋友,很少或不写作业,不再参加课外活动。在家的时候多数时间待在卧室里看电视或听音乐,他放弃了一切,也想让人们放弃他。他的生活变成了一系列的失败、挫折、羞辱和伤害。会变得抑郁甚至会有自杀的危险。 表现与类别 品德性问题行为 心理性问题行为 学习问题与障碍 品德性问题行为 1.过错行为 2、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3.逃学或离家出走 4.恐吓、勒索 5.参加不良组织 心理性问题行为 1.一般适应性问题 主要指个体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 1.1 自我评价欠佳 随着自我的发展,中学生明确有 “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但两者往往具有较大的落差,且他们对理想自我的塑造过于精细但不稳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 1.2 人际关系不良 师生关系问题 — “亲其师,方信其道”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师生关系不良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