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五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抽象逻辑思维:借助语言实现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而概括反映的思维。 第五章 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 思维与感知觉 联系和区别: 思维与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感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外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不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较为粗浅和片面,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而人的思维是在对事物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思维与语言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词是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思维的表达和交流要借助于语言活动来实现。 语词:是对客观事物一般属性和联系的概括。 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即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认识。 3、对经验的重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断更新和改组。 五、思维的种类 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主要依靠直观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如修理机器等。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脑内已有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如房间布置设计。 例: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如计算3+4=7,不会对抽象数字进行加减,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具体形象计算。 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 逻辑思维 当人们面对抽象性质的任务,需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凭直觉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的过程。 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去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推出新的结论。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基于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四、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一、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 象思维,最后发展到初步的抽象 逻辑思维。 (一)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 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水平低,更多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来进行。 皮亚杰称之为“感知觉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 例如: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 1.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 (二)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 具体形象思维也称表象思维。 是3~6、7岁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即幼儿靠事物在头脑中储存的具体形象(表象)和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1.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往往是“都是白的,长的。” 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比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但是思维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具体形象往往产生干扰作用。 (三)抽象逻辑思维(6、7岁后) 抽象逻辑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幼儿阶段的抽象思维仅仅开始萌芽。儿童的思维在6、7岁以后才开始进入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