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倍的认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认识时间
课 时:共4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汝河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倍”的概念。
2.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变化的分析1.结构上的变化旧教材把“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内容编排在二年级上册,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容编排在二年级下册,分开进行教学,比较零散。而新教材把“倍的认识”的内容都编排在三年级上册中的一个独立单元,相对集中。同时,新教材中“倍的认识”内容的编排顺序与旧教材也有不同。新教材中三个例题的编排顺序是:先例1的“倍的概念”,接着例2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解决,然后例3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解决。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新教材中这样的编排顺序,显然比旧教材更符合逻辑关系,更紧凑简约。
3.由于“倍”是一个比 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2、动手操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这种倍数关系,你想了解什么是“倍数”关系吗?那就好好学习今天的数学课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情景图)
学生可能会说:
生1:图中有6只兔子,其中3只黑兔子和3只灰兔子。
生2:图中共有6根水萝卜,2根胡萝卜,10根白萝卜。
……
师:图中的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6根,也就是3个2根,这时我们就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课件演示对比过程)
师:请你画一画,白萝卜的根数有几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白萝卜有10根,每2根圈成一组,可以圈成5组,说明10里面有5个2根,所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对于解答正确、叙述条理清楚的学生给与表扬和鼓励。
【此环节达到目标1:通过观察主题图,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教学例2.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使是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值日活动中也有数学。瞧,老师把同学们值日的场面用相机拍摄下来了,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知道了擦桌椅和扫地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师: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摆了12根小棒表示擦桌椅的12个人,又摆了4根小棒表示扫地的4个人,这样很容易看出擦桌椅的12人里面有3个4,也就是说12是4的3倍,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生2: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画出某种图形表示擦桌椅的12人,然后用相同的图形画出扫地的4人,每4个图形圈成一组,可以把12人圈成3组,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
师: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可以说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此环节达到目标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上并没有出现直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