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认知历程及其教学涵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寫作的認知歷程及其教學涵義 蔡銘津 寫作的定義 一、文學作家認為:寫作是表達個人思想與情意的一種方法。 二、寫作教學的教師:寫作是透過適當的技術,將個人內在包括思想、情感、意念的內容行諸於如字、句、體材的外在形式之中的一種活動。 三、「寫作」可視為一統整聽、說、讀三項能力的具體語言運作,它是最後發展出來的一項能力,因其必須運用已有之語言知識、讀過的文句,把想說的話以合理的邏輯、正確的文法結構,用筆寫出句子,組成段落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四、從過程而言,寫作是將個人腦海中的想法,轉譯為某種語言系統所使用的文字符號,這和「閱讀」旨在破解文字符號為意義的歷程正好相反。 五、寫作被認為是一種有目標的、具複雜的發現、探索和創造的高級心理活動,它要兼顧內容和形式文法,又和個人的記憶貯存及記憶檢索技巧有關。 六、寫作必須檢取長期記憶中的訊息,並經過自己的監控和斟酌,接著把觀念想法寫成要點、草稿,繼而完成全篇文章 寫作的歷程 研究寫作的學者都同意寫作有其過程的存在,甚至相信所有作品的產生,在寫作過程中都包含有其複雜的活動。 一、「階段模式」: 將寫作過程嚴格地劃分為呈直線進行的不同階段。 二、「過程模式」: 將寫作時各認知活動之進行視為一種反覆循環的過程; 三、「知識陳述模式和知識轉換模式」:依各人成熟度之不同而分。 階段模式 一、特性:偏重在寫作的先後順序上,即寫作前、寫作中及寫作後,至於寫作歷程的互動關係,較少提及。 二、階段: Humes(1983)發現自1965年以來,各家的看法: (一)兩個階段者:1.「勾繪心中的意念」、2.「將意念轉換成語言」。 (二)三個階段者:1.「寫作前」、2.「寫作中」、3.「編修」 (三)四個階段者:1.「概念化」、2.「計劃」、3.「寫作」、4.「編修」。 (四)Rohman(1965)的三個階段論為: 1.準備蘊釀階段(prewriting):即寫作前意念的產生與計畫。 2.寫作中階段(writng):把觀念組織寫成文稿。 3.重寫階段(rewriting):把前階段文稿修改或改寫。 (五)Anderson(1985)認為寫作的階段為: 1.觀念產生階段(idea generation):寫作者決定想說些什麼。 2.實際寫作階段(actural composition):即把觀念轉換成抽象的文字,並以適當語意、文法寫成文字作品。 3.重寫(rewriting):把初稿加以修飾或修改。 (六)Larsen(1987)認為寫作階段為: 1.準備蘊釀階段(prewriting):選擇寫作的主題,搜集與主題有關的訊息,並提出綱要,認清讀者對象,構思如何寫,寫些什麼。 2.寫作中階段(writing):把意念、想法表達出來,此階段亦常思考斟酌,寫寫停停的。 3.寫作後階段(postwriting):把寫好的初稿,再修改或編輯,就形式上的拼字、字形、標點、文法和內容上是否切題、段落連接、啟承轉合等問題加以考量修改之。 三、缺點:只注重外在寫作作品的成長,未顧及作者寫作的內在心理過程,無法解釋人類真正的寫作過程。 過程模式 一、Flower和Hayes用?原案分析? 要求作者當他們寫作時?出聲思考?(thinking aloud),描述他們思考的過程,研究者於是根據他們所談的內容分析出寫作過程 二、將寫作歷程分成三個主要階段: (一)計劃(Planning):寫作者的動機被引起之後,由於對話題和讀者有了特定的方向,故必須從長期記憶庫中索取相關的資料及撰寫的方法,再經過組織、決定目標。 (二)轉譯(translating) : 使用文字把心中的意念轉換成文章。 (三)檢查與修改(reviewing):此時寫作者會閱讀自己的文章,並進行修訂的工作,直到文章完成為止,所有的活動均在寫作者的認知監督、控制之下運作。 (一)計劃階段的過程 1.「設定目標」:專家重視的是觀念的溝通和表達;生手重視的則是表面字、句、文法的斟酌,要不就是想到那、寫到那。 2.「產生靈感」(generating ideas) : 即「內容構思」,技巧純熟者比不純熟者更能長篇大論,造成這種靈感上差異的原因,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可能是因為他們對作文題目的認識有多寡之別,但也可能是隻方在工作記憶能量方面的差異所導致。 3.「組織想法」(organizing ideas) :即「文章佈局」,年長者比年幼者在句子組合和段落連貫方面表現得更為熟練,也就是組織力較強。 (二)轉譯階段的過程 1.「轉譯」的定義:是指正式下筆,將泉湧而出的文思轉換成白紙黑字。 2.過程:個人工作記憶能量擴展到極限,因為有許多的工作需要同時考慮如擬定的目標、擬定的計畫、內容的構思、已完成的文章內容、以及用字、遣詞、文法規則和作文規範等。 3.現象:在轉換過程中,技巧生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