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_心血管活动调节第一组要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两个系统调控心血管活动的特点和生理学意义 组别:第一组 小组成员:凌婷婷 许亚波 莫楷 宋世龙 王怡婷 赵玉 朱丽清 汇报人:许亚波 一、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3.心血管中枢 4.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心交感神经的作用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β1-肾上腺能受体,磷酸化多种效应分子,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使膜上的钙通道磷酸化,Ca2+ 内流增多,使去极化加快,房室传导时间缩短,使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增强。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膜对K+通透性增大是主要机制。 1. Rp增大,兴奋性和传导性下降。 2. 最大复极电位增大,4期自动去极化减慢;Ach抑制If,自律性降低 3. K+的外流加速,复极加快,Ap时程缩短,不应期缩短。 4. Ach抑制Ca2+ 内流,收缩力降低。 (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的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束支、 左: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量 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NE) 乙酰胆碱(Ach) 受体 β1 受体 M受体 阻断剂 心得安 阿托品 作用 使心脏活动加强 使心脏活动抑制 小结: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交感缩血管神经: NE 作用 α受体 全身绝大数血管(除外生殖器)只受其单一支配 分布密度 :皮肤骨骼肌、内脏脑 有紧张性 (二)交感舒血管神经: Ach作用M受体 只分布于骨骼肌 无紧张性 心血管中枢 (一)延髓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都有紧张性 心交感缩血管中枢 (二)脊髓心血管运动神经元 (三)皮质-下丘脑通路 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高级整合中枢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位置: 位于心血管循环系统高压部分 传入神经 : 窦神经 舌咽神经 延髓孤束核 主动脉神经 迷走神经 传出神经: 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血压↓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 窦神经、主动脉神经 延 髓 心交感神经(+) 容量血管舒张 心脏活动抑制↓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量↑ 心输出量↑ 血压↑ 心迷走神经(﹣) 交感缩血管神经(+) 阻力血管舒张↑ 升压调节 血压↑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 窦神经、主动脉神经 延 髓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阻力血管舒张↓ 容量血管舒张 心脏活动抑制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量↓ 心输出量↓ 血压↓ 减压调节 减压反射(稳压反射)特点: 1)70-140mmHg范围内敏感,经常起调节作用 2)对短时搏动性血压变化敏感,对长时持久性血压变化不敏感。 高血压时发生减压反射重调定 生理意义:维持短时血压稳定 二、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 来源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对心脏的作用 与β1受体结合 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 与β1受体结合 心缩力↓心输出量↓ 但在整体通过反射使心率↓ 对血管的作用 与α、β2受体结合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骨骼肌血管舒张 血流重新分配 与α受体结合 除冠脉外 全身各器官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血压↓ 临床应用 强心剂 升压药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三)血管升压素(VP) —抗利尿激素(ADH) 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 功能:主要调节尿量,1000倍时产生升压效应 促进VP分泌的因素:机体禁水、失水、失血导致血浆晶渗压↓、血容量↓、血压↓ 作用:1、V2受体高亲和力,抗利尿作用(生理剂量时):促进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2、V1受体低亲和力,升压作用(超生理剂量时):促进全身小血管广泛、强烈地收缩→BP↓ 意义:1、调节细胞外液量和循环血量; 2、维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