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营养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胃肠道疾病的营养治疗 第一节 组成和生理功能 消化道 8 — 10米 消化腺 大小 口、咽、食管上端、肛门外括约 肌为骨骼肌,其余都是平滑肌。 咀嚼、吞咽、消化、吸收、排泄 (一)平滑肌的特性 1、兴奋性低于骨骼肌 2、有良好的节律性 3、通常保持在微弱的持续的收缩状态 4、伸展性大 5、电刺激不敏感 6、牵张、温度、化学敏感 (二)胃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1、盐酸 男性多于女性 杀死胃内的细菌 有助于小肠对钙铁的吸收 过多时腐蚀黏膜产生溃疡 过少时减少铁的吸收易产生贫血 2、胃蛋白酶 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分解产物为蛋白胨等 3、黏液和碳酸氢盐屏障 黏液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具有润滑作用 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4、内因子 一种糖蛋白,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5、分泌胃泌素 组胺 乙酰胆碱 (三)小肠的功能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开始小肠的消化。 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机械性消化,营养物质被吸收体内, 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 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四)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弱碱性液体,pH值7.6 成人每日分泌 1 — 3升, 大部分是水、无机盐、 少量的粘蛋白、免疫球蛋白 小肠液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吸收 小肠液被小肠绒毛重吸收 能够激活胰蛋白酶 (五)小肠各段的功能 小肠上段 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钠95 — 99% 铁 每日1毫克 三价铁 钙 主动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 小肠中下段 吸收脂肪、胆固醇 水溶性维生素 小肠各段 吸收碳水化合物 (六)大肠的主要功能 1、吸收水分 2、暂时储存消化后的残余物质 3、大肠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pH8.3——8.4 保护肠黏膜、润滑粪便 4、大肠的细菌合成维生素K、B族维生素 5、运动方式 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推进、 集团蠕动 (七)共同的病生特点 1、黏膜病变 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穿孔、坏死等 2、胃肠蠕动功能的改变 呕吐、腹泻、便秘 (八)营养代谢的影响 1、食欲差、消耗量大,能量和蛋白摄入少 2、肠黏膜病变影响吸收,水电解质失衡 3、易发生营养不良 (九)营养治疗的基本目的 1、减轻胃肠负担 2、帮助黏膜修复 3、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或减少某些营养素,促进疾病的康复 (十)营养治疗的基本方法 1、急性期禁食或无渣食 2、禁用刺激性、多纤维、坚硬、油煎炸的食物 3、缓解期饮食要过度 清流—流食—厚流— 无渣半流—软食—普食 4、从少食多餐过度到一日三餐 5、及时发现和评价微量元素缺乏,及时补充营养素 6、必要时作营养评价,纠正营养不良 7、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营养指导及宣教 第二节 反流性食管炎 一、病因 食管炎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包括感染、化学物刺激、物理性损伤和继发性食管憩室、肿瘤或贲门失弛缓症学病变。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食管下段括约肌(LES)不适当弛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并有反流性物质引起食管粘膜损害,食管对反流物清除功能削弱等因素所致。 一部分病人的LES基础压虽然正常,但为适应一时性腹内压增高而LES相应上升,如举重、弯腰等动作,使LES压上升,但难以阻止腹内压增高所致的胃食管反流。 另有多种原因引起的不适当的LES松弛,如饮烈性酒、吸烟、饱餐摄入脂肪或巧克力,胃肠插管或食管贲门手术后,腹内压增高(如腹水、妊娠后期、肥胖体型)胃潴留等,均可导致胃食管反流。 体内孕酮浓度增高,采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或左旋多巴、溴隐亭等,都能降低LES张力,诱发食管反流。 二、病理 1、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包括胃液反流和十二指肠液、胆汁、胰液等的反流,导致食管粘膜损害,特别是胰液中的卵磷脂对食管粘膜更为有害。 2、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 3、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 4、损伤肌层、食管狭窄、癌变 三、临床表现 1胃灼热与反胃 胸骨后的烧灼样不适感,多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可伴有反胃、反流物呈酸味或带苦味。胃灼热与反胃易发生在平卧、弯腰俯拾姿势,也可在熟睡时扰醒。服制酸剂缓解。 2、咽下疼痛与咽下困难 反流性食管炎是加速或并发食管溃疡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