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 国际分工 第二节 世界市场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国际分工的含义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3、国际分工的作用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就会超越国家界限,形成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国际分工是各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格局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利益等。 各国对外贸易又是国际分工利益实现的途径和枢纽,各国对外贸易的模式与措施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3、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能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国之间的优势互补。 国际分工可以促进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或产品上获得规模经济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等都意味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等促进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和世界规模上的流动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二战) 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历史背景: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殖民政策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是社会分工由国内向国外扩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工场手工业向专业化生产过渡意味着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 2、分工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宗主国:手工业品,殖民地: 原料 3、分工特点:西欧国家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美、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发展了农场主制度,从而建立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4、表现形式:三角贸易:西非提供奴隶,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 英国贸易与种植高级官员所说:“我们的意图就是要把种植园安排在美洲,那里的人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英国不生产的产品”。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前 1、历史背景: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代替了手工业, 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始确立。英国放弃重商主义政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2、分工特点 (1)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产品和工业品代替了奢侈品 (4)促使分工形成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以自由贸易为旗帜 (5)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分工 (1)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使生产和消费超越了国界 新技术的运用,消除了世界大范围生产分工的时空障碍 创造了冲破国内分工壁垒的重型武器——物美价廉的商品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迫使各个国家按照世界市场的要求进行生产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A、1860年前后,英国拥有相当于全球40%-45%,欧洲55%-60%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为全球的40%,生产了全世界53%的钢铁,50%的煤炭。 B、187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36%,出口产品主要是棉、毛织品、煤炭、钢铁、机械设备等,而主要进口品为棉花、木材、粮食等工业原材料。 C、英国的生产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3)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产品和工业品代替了奢侈品 奢侈品在国际贸易中减少 工业品特别是纺织品贸易显著增加 煤、金属和机器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谷物、棉花、羊毛、木材等原料成为大宗商品。 (4)促使分工形成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以自由贸易为旗帜 (5)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分工 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料来源地 恩格斯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这种国际分工的特征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下的一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二战) 1、历史背景:爆发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垄断和资本输出突出,世界生产力发展,形
显示全部